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亞里斯多德卷二(98114104)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一致性、共有

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的批評主要分為下列三點:財產分配的問題、妻孺共有制以及國家一致性的問題。


國家一致性:

柏拉圖的國家篇中提到,蘇格拉底認為國家內越是充滿了一致性就越好,但亞里斯多德認為,若是一個城邦若是完全達到了一致性的程度,也就是整齊劃一的地步是,城邦就不再是個城邦了,城邦必須是多樣性的,城邦不僅是由多數人組成,更是由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組成,種類相同的人無法組成為一個城邦。亞里斯多德用軍事聯盟做為比喻,軍事聯盟看重的是數量,數量多就是優勢,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在於互相保護對方,但城邦不同,城邦必須要有各種不同的人,各司其職,進而由一位統治者去統治這些人。

妻孺共有制:

亞里斯多德反對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妻孺共有制,當妻孺共有制施行的時候,會產生一些問題,那些被共有的妻孺將會受到極少的關心,在文中提到:「如果每個市民都以上千個人為兒子,而且誰都不是他個人的兒子,任何人都同等地是任何人的兒子,那麼所有人都同樣地得不到關心。」亞里斯多德認為如果親屬關心沒有分清楚,對每個人來說,所有人都是他的親人,因此不會稱呼任何人為他的父親、母親、兄弟、姊妹,且不害怕因血緣關係所犯的任何罪行。

財產分配的問題:

在財產共有時,會發生分配的問題,舉例來說,當耕種者不是所有者時,耕種之後會產生多勞少得以及少勞多得兩種人。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在某種意義上應當公有,但就一般而論是應該私有的,因為當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利益時,就不會去抱怨其他人做得多或做得少,只會去關心自己的利益,如此一來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努力。且在財產私有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行善的事情,當人們擁有自己的財產時,才會有餘力去做出慷慨大方的事蹟。

目的: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批評柏拉圖的用意是在於,柏拉圖的理想國運用在現實生活上是行不通的,並透過批評道出亞里斯多德個人的觀點,就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來看,由於人性是自私的,在所有情況都公有時,會導致人們喪失累積自己財富的動力,進而使城邦之中缺乏向上的競爭力,且也會使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關愛,在這些情況下都有可能導致城邦的衰敗,我認為這也是亞里斯多德會批評柏拉圖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