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多樣化、財產私有制、慷慨
第一點批評的是婦女公有制,因為亞里斯多德認為越多人共有得到的關心越少,大家都只是分子中的一小部分,所有人都得不到關心,但親情是天生的,從長相也可以看得出來;傷害親屬與非親屬的罪責不相同,而不知道他人與自己的親屬關係,這樣的傷害更容易產生。第二點批評的是財產共有制,當人們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時便會引起糾紛,因為不能夠平等地分擔。他認為城邦的本性是多樣化,若像蘇格拉底所說的越趨於一致越好,那就不再是一個城邦了,而一個城邦的形成是達到自給自足時,而且種類相同不可能產生一個城邦,城邦不僅是多人組成,而且是由不同的人所組成。
亞里斯多德的目的在於推翻蘇格拉底認為一個好的城邦的關鍵,他認為蘇格拉底出發的前提便是虛假的,而且這些規定只在於衛士,那非衛士的人呢? 他期望找出一個最好的政治共同體是什麼,不僅要考察這種政體也要考察其他政體。
-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應該在某種意義上應當公有,但一般而論則是私有,也就是財產私有但公共使用。如果得到的利益有差別,大家就不會抱怨,而且基於人的天性,自利,便會有更大的進展。而友誼是城邦最高的善,而且是消除動亂的最佳手段,為了善,在財產共有中朋友將共同擁有一切,在財產私有制中,幫助朋友和做好事才有可能,因為一但人們共同擁有財產,便不會做出慷慨大方的行為,一個東西要引起人們的關心是因為它是你自己的並且是珍貴的。
雖然財產私有制會引起某些罪刑,但亞里斯多德認為這並不是缺乏共有制,而是因為邪惡。蘇格拉底認為若是受到良好教育便不需法律規範,對於教育也只限於衛士、衛士和一般市民一旦有階級上的不同那那些罪惡同樣會發生。所以財產共有制和罪惡並不能夠畫上等號,因為罪惡的來源並不只有財產私有。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的財產私有制比較可行,因為蘇格拉底並沒有考慮到人的天性,雖然可能出生的條件並不平等,但若是在共有制下,便可能產生,一個人若是不需要付出便得以獲得,那誰還願意付出?同樣的看到別人這樣,那自己辛苦工作又是為了什麼?兩邊的人同樣都會有類似的想法產生,那城邦又要如何運作? 不管共有還是私有同樣都會有問題產生,但我認為私有制仍是比較好的,因為若要進步的確需要某些誘因,若是付出和得到的能夠成比例,我想這樣比較容易使每個人更有動力。但是亞里斯多德所提到的共同使用,應該是要有某些規範的,若財產仍是共同使用,雖然對於那些貧窮的人或其他有需要的人是好的,但對於擁有者來說可能還是會有共有制那樣的問題,我認為雖然天生的條件不一致,但是財產的使用權應該還是要在擁有者的手上,應該要以其他方式使擁有者主動慷慨大方,例如社會上的聲望或是稅務上的回饋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