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答亞里斯多德卷二(00114260)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共有、一致性
        亞里斯奪得批評柏拉圖的目的在於,必續考察對於能讓生活更好的政治共同體是什麼,他想要了解我們現在實施的政體或是治理良好城邦中的正體,考察出到底是哪個政體好,到底是當前的政體好,還是共有化的政體比較好,去做出比較。我認為,亞里斯多德的批判除了考察出政體的孰優孰劣,以及對於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城邦的批判,可能還包含著對於理想城邦的寄託,希望可以再完備的情況下推敲,達到最好城邦的構築。
主要批判為以下三點:
1.城邦的一致性:
        蘇格拉底推論的前提是一個城邦越一致越好,但城邦的本性是多樣化,如果城邦過度的整齊劃一,就不再是一個城邦了。人的天性不同,所以城邦也不可能是如此一致的,城邦應該是多樣化的,由多種不同的人所組成,過度一致是使城邦毀滅的原因。
2.婦女與孩童共有:
        人們只會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果什麼都是「大家的」就不會關心了。假如成千上萬的人都可能是自己的兒子或女兒,那麼任何人都不會變成他的兒女,所有的人不會得到關心。自私、為自己著想是人的天性,如果所有東西都跟大家共有,所有人都可能是你的兒女,可以都說是「我的」但也都不能說是我的,那麼大家都會漠不關心,親屬關係之間感受不到彼此的愛跟連結,社會會變得冷漠,。另外,殺害親屬是罪大惡極的,但在婦孺共有的情形下,人們並不會知道誰是自己的親屬,不知道誰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或父母,人們將不會害怕血緣關係下的犯行。
3.財產共有:                                                                             
        在土地為公有的情形下,如果不能平均分攤付出的勞力跟獲得的辛苦,如果付出跟收穫不成正比,那麼多勞少得的人會抱怨少勞多得的人或是消費過多的人。也就是說,假若財產為公有,人們多做事卻沒有比少做事的人獲得更多收穫或成就,那為什麼要努力?反正我不做也會有別人幫我做,我跟他得到的利益還是同等的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互相抱怨、爭吵,反而無法過更好的生活。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為是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你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關鍵字:財產私有
        亞里斯多德提出「財產共有但公共使用」的制度,也就是說財產在大部分情況是私有的,但某些少部分情況則是公有的。財產私有為人民努力的動機,因為你付出多少,就獲得多少,不會有依附在別人底下就能獲得利益的情況出現,大家不會再互相抱怨,會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城邦將不會裹足不前。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財產,但是同時也會跟朋友分享一部分東西,當人們需要取用他人東西時,財產擁有者會在私有財產大於生活所需的情況下慷慨提出,人們會因為能為別人效勞感到成就感,但是人們一但共有財富,這種慷慨的情形將不復存在,雖然有人譴責財產私有所造成的問題,違反契約、作偽證、向富人諂媚等等,但是並不是因為財產私有的關係,不是因為缺乏財產公有的情況,而是因為邪惡的關係,財產私有至固然有問題,但相對共產制較少。
        比較兩者所提出的財產制,我比較贊同亞里斯多德的主張,原因無他,財產共有的情況下,每個人的收穫與付出的勞力不成正比,誰願意認真工作,假使一個人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一個人每天工作三小時,但他們卻獲得一樣的報酬,打混摸魚者搞不好還會向大家大肆炫耀自己就算不工作依然可以領取一樣的報酬,使大家都產生一樣想法,那最後城邦根本無法富足,只會出現一堆搭便車的人。但亞里斯多德的主張中仍有瑕疵,即使財產私有,人人都努力追求自身利益,不過對於人是否都會在人需要幫忙時伸出援手倒很難說,可能要從法律規範或從教育下手才能解決,且對於私有的情況,也須避免富者越富,貧者越頻的情況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