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如何推演出心中可行的最佳政體?如何建構這類政體?
關鍵字:政體,中產階層,邦城
第四卷第一段就指出每一種研究都不限于事物的部分,亞里斯多德以體育科學作為例子,不同的訓練對於不同的身體,各有利弊,優秀的訓練方式可能是適合天生資質優良的人,當然還有一種訓練是適合大多數的人,使他們都能夠接受那種的訓練方式。而政體的研究也是屬於科學,他也要研究什麼是最優良的政體以及什麼樣性質的政體最適合大多數人,與城邦最為密合。真正的政治學家不該只是專注在何為最優良的政體,政體必須考慮到實際的城邦問題,什麼是可能實現的政體才是最為重要,並且列舉出“君主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
他們分別的標準為:德性,財富,自由。但在三個政體中,多數人的意見都能起作用,各種政體分別有他們的建構方式以及方式,同時可以把幾種政體結合或混合。平民政體與寡頭政體混合的天衣無縫,因為寡頭政體的法律中也是從平民政體的法律抽取一些部分,而平民政體沒有財產要求,寡頭則有財產要求。他們都在折中中選擇了某些性質以及特徵,並且混合表現出來。
最後在思考對於大多數的城邦而言,什麼才會是最優良的政體與生活,考慮的範圍必須是大多數人可能享受到的生活和大多數城邦都能夠實現的政體。經由上述推論,最優良的政治共同體應該由中產階層掌政權,凡是中產階層龐大的城邦,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治理。中產階層可以防止政體向任何一個極端演變,只要他們參加權力的角逐,就能改變力量的對比。因為在財富強烈對比的地方,都可能產生極端的平民政體或者寡頭政體,中產階級龐大的地方,公民間就能夠減少政黨之鬥爭。
大邦的政黨鬥爭會大大減少,因為大幫的中產階級數量較為多,相對小邦較可能產生鬥爭,因為他們只有區分窮人一派,富人一派,幾乎沒有中產階層的可能。平民政體會比寡頭政體更加穩定和持久,但若一個政體缺少了中產階層,窮人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那麼內亂很快就會發生,邦城也隨即會解體,許多優秀的立法者都來自于中產階層的公民階層。因此若要建構最佳政體,必須以最符合這類型的政體創造它們的選舉制度,以及管理階層,分散權利,甚至可以將許多方式相互合併,例如有些官員可以從全體公民中選拔而另一些從某些公民中選拔,抑或兼取兩種辦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