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 弊端、多樣性、公平
亞里斯多德認為柏拉圖在王制篇所提到的理想政體,其實是有很多弊端存在的: 柏拉圖的共有制和建立一個良好政體,手段和目的之間的必要性。因此他就以下幾個要點推翻柏拉圖的觀點:
1.
一致的限度
亞里斯多德認為不能一概將所有人、事、物都視為大家共有的。
對於人,亞里斯多德說城邦若是一致,即非城邦。這是因為城邦的組成本來就並非由同種類的人組成,家庭也是如此。拿家庭來做比喻,就是說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沒有辦法組成一個家庭,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生出屬於他們的孩子,必須要一男一女才能孕育出屬於自己的孩子。城邦若是全部都是單一種類的人組成那麼城邦沒有辦法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因為每個人都只會做同樣的事,那麼城邦就會趨於毀滅。但是城邦組成的人是各式各樣,進而才會需要統治者的治理,變為統一體。因此城邦的本性並非全然一致的,而是具有多樣性的。
2.
財產
財產共有很可能因為人們在付出與獲得上的不公平,引起紛爭。財產及婦女兒童共有必須建立在人們財產私有且「自愛」的基礎上。所謂的自愛就是指人們由於喜愛金錢以及與金錢相關的物品,並且因為喜愛這些東西進而對它們產生關心,為了達到善這個目的,人們雖然擁有屬於自己的財產,他們也會將部分交由他們的朋友支配,並與他們的朋友分享某些東西。簡單的說就是指人們為了獲得屬於自己的財產,他們會願意為僱主、顧客效勞,而這些雇主、同伴很可能是他們的親屬朋友,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才會感到喜悅。人們擁有自己的財產之後,便能有對他人慷慨的基礎。
3.
婦女和兒童
亞里斯多德說一件事物為越多人所共有,那麼人們對於它的關心就會越少。因為前面提過人們擁有一個自愛的仁厚之心,因此人們往往都會先為自己設想,對於共有的人事物若是有關心,也是因為該人事物和他自身利益有關聯。若是兒童為共有,那們他們每個人所得到的關心都會很少,因為所有父母都會認為別人會付出比他們多的關愛,進而形成反效果。一件人事物要使人們關心,必須要先是他自己的,且他感到珍貴的。
親屬關係沒有分清楚,那麼對於父母或近親所做的傷害不但無法嚴格處罰,更沒有辦法避免他的發生,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大家都是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從另外種角度來說,也可以說他沒自己真正的親屬因此可以為所欲為。所以親屬關係必須分清楚,城邦才得以正常運作維持。
柏拉圖在王制篇中認為親屬共有是因為要防止過度的享樂,但是人的天性是能夠分辨出自己的親屬的我們不能阻止天倫。
目的: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利用以上幾點來推翻王制篇中柏拉圖所言蘇格拉底心中建構的理想城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一切就如紙上談兵一般,如此的不切實際。妻子、孩子怎麼能夠共有呢,雖然說以前就出現優生學這樣的觀念,但是要是七子可以與其他男人分享,那麼身為妻子的女人的生體自主權就沒有受到重視了,這樣還能算是所謂民主的城邦嗎? 女人也能夠和不同的男人發生性關係,雖然王智篇中有提到可以不發生亂倫的方法,就是與自己相仿年齡的就稱為兄弟姊妹,但是又有誰能夠真的避免和自己真正的兄弟姊妹發生性關係呢?財產共有的好處真有比斯有財產的狀態來的好嗎?
亞里斯多德的目的是想要透過他能夠比柏拉圖提出更清楚的見解,來告訴生活在這個城邦的人民,柏拉圖所說的理想政體其實是會讓城邦邁向毀滅的,且告訴人民甚麼樣才是真正的好政體,而這樣的一個好政體才是我們得以維持城邦的運行,我們應該為了追求善,而運用這樣的政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