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1.亞里斯多德在卷二圍繞在兩個主軸議題之間,第一是關於婦女以及孩童的共有問題,另一主軸則是關於財產之公有。而這兩個主要問題,亞里斯多德則使用了大量的鋪陳以及討論來引導出此二批評。
在討論此二問題之時,亞里斯多德便將問題先倒回能夠衍伸出婦女兒童以及財產的原始-城邦。
亞里斯多德由政體先開始引述,而開始切入城邦的討論。其目的為要與柏拉圖<國家篇>中蘇格拉底所提倡的理想城邦來做對照。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城邦的必要條件就是完整的一體性,亞里斯多德提出反面認知。其認為,一個城邦若是真由完整的一體性所組成,那必定走向滅亡。因為所有的人都會一樣,包含了思想、行為、職業、能力等等。這樣的狀態,完全無法提供一個平衡的供需現象,因而亞里斯多德指出「一致性」不可能成為城邦。
亞里斯多德之目的即是想提出,一個有著多元性卻能夠相輔相成的相似性之下,才有可能有理想的城邦。其實,這意思跟現代社會所提倡的觀念很雷同。例如美國,美國的中心主軸為因為愛美國這個國家,所以人民們願意努力,為了自己也為了美國。但是在這個相似性的狀況下,每個人的差異性又極大,因而有了多元發展的空間。
討論了城邦以後,亞里斯多德亦在文章中潛留伏筆-關於城邦、家庭、個人這三樣事物的關聯性。其認為,家庭必然比個人更為自足,而城邦又比家庭更為自足。在這三樣的共同體都能達到自足的狀態下,城邦便會強盛。這樣的伏筆是因為亞里斯多德接著將話題轉移到個人。
關於個人的部分,亞氏提出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一致性,會使個人在財產上出現以下的問題-當一個人說出「這是我的孩子」,這時便代表了所有人說「這是我的孩子」,而這個孩子的意義,就成了所有人的孩子。因而意義上,財產變成了共有的,而非「我的」。且邏輯上也會無法釐清。
亞氏的目的即為打破蘇氏所提出的「城邦一制性以及財產共有制」。即使亞氏的言論在邏輯上言之有物,卻讓我有種其刻意解讀蘇氏原本所要傳達的概念,而這樣才能使亞氏提出一套完全相反,卻符合人性以及概念的觀念。
從無法清楚分辨出究竟是我的/大家的,如此的觀點,亞氏更提出了free rider以及相似於今日公共財的看法。
一件事物,因為並非自己獨自一人的,因此即使本身不去完成,也會有其他人完成,每個人都如此時,這件事情便崩壞。而當有人去完成時,絕大多數的人也成了free rider。除了造成城邦之人冷漠之外,也造成了困惑。
當然,這是亞氏從一個負面的、惡的出發點去延伸出的邏輯。
在這樣的困惑時,亞里斯多德繼續延伸下去,探討到了人倫的部分。
其指出,在城邦中,若是傷害了親人,這樣的罪刑會大於傷害非親人。若使用柏拉圖所提倡之蘇氏看法,那便會衍伸出無法分辨究竟誰是誰的親人,而誰,又不是誰的親人。因而造成城邦混亂以及傷害、殺戮、亂倫等等的狀態。
在此段的總歸納,亞氏以上述的所有討論,總結語為「婦女與孩童的共有問題」,事實上,卻巧妙的以一個觀點,延伸出整個城邦的倫理、道德、秩序討論。
2. 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替代方案為:財產私有公共使用制度。也就是將蘇格拉底所提出的財產公有化,改變成了「財產是私人的,然而在意義程度上,又是公有的」。因此,可以解決free rider問題。因為不再是共產制度-每個人都會想偷懶,享受他人所完成的事物,畢竟所能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改制成為財產私有公共使用之後,人們便可以享受在他人需要取用自己的部分時,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亞氏稱為快樂,但用成就感似乎更貼切),因而不會去像他人計較。那會使人民更為努力的完成自己所應做之事。
若提到要比較公有財產制較為適合使用,還是財產私有公共使用制度較為恰當,應該先討論其比例問題。前者是以哲王為主軸,而產生的城邦為底,這樣的人民心為善,因此很合理。後者則是參雜了人性中的惡,因而駁斥公有財產制。
在卷二之中,如前述,亞氏的理論都看似合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之中思考,卻都使我感到亞氏像是為了反駁蘇格拉底不合理之處,而修改過的理論罷了。
而其中,亞氏的做法會比較符合人性,尚稱此財產制度較為可行。以城邦以及現代社會為例,人就算一開始能滿懷善心而努力著(因為善帶來好生活,因而人民願意從善如流),久了,等到世代逐漸交替後,人心不古(君王也換了,上行下效之下可能會有所改變),公有財產制很有可能只會出現大饑荒或是齊頭式平等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會帶來的動盪,是無法控制的。因而,若以財產私有公共使用為替代,尚能撫平人的情緒。以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人們認為付出有回報,那麼就會願意繼續行動。文中所能得到的回報,便是內心的滿足。而當今社會,人要能夠維持動力向前的回饋,大多是名與利,這樣的改變,已經無法用財產私有公共使用來滿足了。或是,當我們將內心的滿足,以名利來取代時,原本的亞氏公式所得到的結尾也會變質。亞氏、蘇氏的方程式,都是為了避免現代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富者恆(越)富、窮者恆(越)窮,但是當今人民所期待的回饋,都是會造成此二人所不願見到的情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