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答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00114251)

l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城邦、關心、共有

  1. 城邦的一致性
     柏拉圖的《國家篇》描述蘇格拉底倡議城邦愈一致便愈好,亞里斯多德推翻蘇格拉底這番理論,並提出城邦的本質為多樣性。如果城邦是整齊劃一的,那麼家庭將會比城邦來的更加一致,而家庭是由人組成,若家庭一致,那麼人便比家庭更為一致。然而城邦不僅是由多個人所組成,而是由各式各樣的人所組合而成,亞里斯多德認為蘇格拉底所提出的主張是虛假的,家庭或城邦因當存在一致性,但僅僅在於某些部分,一旦城邦完全達到整齊一致的境界,城邦將不再是一個城邦,並且即將走向滅亡,無法追求至善。
  1. 妻孺共有
     蘇格拉底追求高程度的一致性,妻孺共有正是蘇格拉底理想城邦完整一致的標章,亞里斯多德認為一件事物如果為愈多的人所共同擁有,那麼人們對它的關心即會愈少,因其自私是人的天性,任何人主要考慮到的大部分都是攸關自己的利害關係,因此很少顧及到公共的利益。如果人顧及到公共的利益,那也僅僅在於和自己有關利益的部分。只有是自己得且是珍貴的東西,才會引起人們的關心及鍾愛,且妻孺共有違反了城邦的多樣性。
     假設城邦裡的每個青少年都是每個人的兒子,那麼相對的,那些青少年都不是那些人的兒子,無關乎自己或家人的利益,即會變得漠不關心,因此城邦裡的所有人都同樣的不會受到關心。如果共同擁有妻子及兒女,愛就會變得冷漠,因此建立在父母親、兄弟姐妹這些稱謂上的親屬關係將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更難要求父母親愛兒女,兄弟姊妹之間的相互照顧。
     此外,殺害親屬關係的人是罪大惡極的,然而在不知道親屬關係的情況下,傷害、亂倫、殺戮這些行徑會更頻繁地發生,因為人們不再害怕因血緣關係所犯下的任何罪行。
  1. 財產共享
     以耕種土地為例,土地為公共所有,人們共同耕作這片土地,而當人們要分攤耕作土地後得到的財產時,如果他們不能平等的分擔快樂和辛勞,勞動較多的人將會抱怨與勞動較少的人獲得相等的報酬。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在某些方面應當共同擁有,但在一般而言應該為私有,一旦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利益,人們就不會相互抱怨。此外,人們因為有自己的財產而感到快樂與驕傲。如果城邦過度傾向一致性將會導致人們失去克制對婦女情欲以及財產方面慷慨的德性,一旦人們共同擁有所有的財富,人們就不會再樹立起慷慨的榜樣以及做出慷慨的行為,因為慷慨立基於個人所擁有的私有財產。

l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關鍵字:慷慨、財產、勞動

  亞里斯多德認為一旦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利益,人們就不會互相抱怨,而且由於大家都熱衷於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人們的境況會改善許多,因此,提出財產在某些意義上應該公有,但一般而論則是私有的。
  在一個治理好的城邦,雖然人們擁有私有財產,仍然會將自己的某些東西交由給朋友支配,與朋友分享自己所擁有的財產,甚至為朋友、賓客或同伴做事或分享財產都是會讓人充滿喜悅,而這樣的制度會使人樂善好施,進而使人們擁有慷慨的德性。
  然而自私是人的天性,人們只會關心自己的財產和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所以在城邦裡會發生賄賂、向富人諂媚及一切攸關到擁有私有財產的惡行時,亞里斯多德認為這並不是因為城邦缺乏了共有制度,而是因為個人的邪惡而導致有這些惡行的發生。

  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內心刻劃理想城邦的雛型都建立在追求至善的目標上,然而蘇格拉底一再讚揚的城邦一致及財產共有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是窒礙難行的。不論財產共有或私有的主張都有其不足的地方,亞里斯多德說財產私有而導致賄賂、諂媚的惡行是由於人的邪惡無關乎缺乏共有制度,但在我看來這兩件事是因果關係無法將它們拆開來看,因為擁有自有財產使人感到快樂與驕傲,而人在追求自足以及更大的財富時必定會展現出自私的本質。
  即使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財產私有制度在現行社會有些不足,但相較於蘇格拉底的財產公有,在我看來是比較可行的。財產公有會導致勞動多的人抱怨勞動少的人,甚至不勞動者也能與多勞者擁有一樣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之下,人的惰性就會產生,反正不勞動也可以獲得財產,而這樣就無法使城邦裡的一切正常運作,就像是一個機器裡的小螺絲鬆脫導致機器故障甚至是毀壞一樣牽一髮動全身。

  我認為財產私有才能讓整個體系順利運作,人因為擁有目標而努力,為了追求快樂、榮耀、生活的自足以及心靈上的滿足而勞動自己,雖然財產私有會有惡行的產生,但在另一方面,也會有慷慨的行為在社會裡出現。人們厭惡、譴責為達到己利而傷害旁人利益的惡行,並且讚揚慷慨的德性,而在為了得到眾人的稱讚及尊重,人們會想要展現出慷慨的一面,自然而然的就會避免產生惡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