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答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99115241)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 妻孺共有、一致性、慷慨

一.妻孺共有與一致性的問題
  柏拉圖的王制篇中的蘇格拉底欲以妻孺共有的制度達成城邦中的一致性,並認為此制度為城邦好的必要條件。
亞里斯多德認為 :
1.城邦的本性為多樣化,若使之達成一致性,將使城邦毀滅,因種類相同無法成為城邦。
2.蘇格拉底之所以欲構築一致性的目的在於使城邦達到至善的境界。而亞里斯多德認為事實的善是一定得以保存的東西,而極端的一致性並非至善,要達到至善的境界在於使得共同體達到自足,而非盲目的追求的一致性。
3.當一件事物被越多人所共有、被所有人都稱為我的,則人們此事物的關心將越少,如此並無法達成某種和諧。
4.罪責依親屬關係的遠近而有的差別,將因妻孺共有所造成的親屬關係一致性、倫理的消失而失去意義。
5.一種東西要引起人們的關心必須具有兩種條件,一是那個東西是自己的,另一個條件是那個東西是珍貴的。故一致性不會使得城邦的人們對事物產生主動的關心。
6.當每個人都稱上千個孩子為自己的兒子,此具荒謬性,因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兄弟子女與父母間彼此認識。並舉上利比亞的某部為例,其婦女雖為共有制,人們還是將孩子按照容貌的相似程度而各歸屬其父,認為其潛意識中仍有應各自擁有孩子的概念。
7.當孩子的出身因後天而變更,如從農夫升為武士階層,或由武士降為農夫階層,其安排起來將會困難。又因孩子已脫離其原本階層,故他可能會因為沒有親屬的關係而犯罪。

二.­財產分配的問題
  亞里斯多德以土地為例,若耕作者不是土地所有人時將產生問題,因多勞動而少獲得的人將會抱怨少勞動而多獲得或消費過多的人。故雖然財產共有,每個人還是會因為己身勞動付出的差異而與他人發生抱怨、妒忌等糾紛。

三.蘇格拉底未指出城邦此共同體的一般形式為何
  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中非武士階級的人占多數,但蘇格拉底卻未對其做任何的規定,如農夫是否也需共有財產與妻女?若農夫也需要此共有制度,那農夫階級又與武士階級又有何不同?其順從政府又能夠獲得什麼?

四.永久執政的危險性
  亞里斯多德認為,若使同一些人永遠統治將產生危險,低層階級會易產生動亂,在武士階級中更會是如此。此外,亞里斯多德認為,讓武士階級承受種種的限制如同剝奪其幸福,以為城邦謀求幸福的理由太過牽強,因為若是城邦中有人、某些人是不幸福的,整個城邦不能說是幸福的。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在某些程度上應該為共有,在一般來說應為私有。財產某些程度上的共有應該是建立在都滿足每個人生活最低所需的條件上,故當每個人私有的財產已滿足其最低生活所需後,就必須將剩餘的財產、產品儲藏至公共區域供大家使用。
   亞里斯多德之所以會如此主張,在某些程度上的共有方面,是因為亞里斯多德認為共有的利益將不會使人與人間互相抱怨;在一般程度上的私有方面,是因為他認為在此制度下將會培養人們慷慨的美德,因慷慨是建立於擁有的前提上,因為人們一旦感覺擁有某一事物,就會有無窮的快樂,而當人們願意將擁有的某事物給予他人,且是基於自願時,就會讓自身有喜悅感。在私有財產的制度下,每個人雖都有自己的財產,但他們會將有些東西交給朋友支配,同時也會和朋友們分享一些東西,故能培養人們仁厚的靈魂。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的主張較為可行。在柏拉圖所刻劃的衛士形象,已有了如神般的超然獨立、公正、無私的特質,我認為過於理想化,且忽略了人有為自己謀求最多利益的潛在意識,徒以法律來限制衛士的權利與幸福,我認為此僅能維持暫時性的安定狀態,在以維繫城邦永久發展的前提之下,此手段我認為十分不妥且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在限制越多的情況下,況且為妻孺共有此非常手段的限制下,衛士的人格與幸福被忽略了,而僅僅為了統治而存在,我認為此城邦如同亞里斯多德所述的,不能夠稱得上是幸福的城邦。
  在亞里斯多德的替代方案下,共有是建立在個人已擁有最低生活所需的前提下,在允許個人有部分財產所有權之餘,以另一個手段使得剩餘的財產成為共有物,我認為無形之中會讓分享的概念循序漸進下成為習慣,進而成為城邦中人民生活的準則,讓慷慨的美德擴展至城邦中每個人心中。故我認為亞里斯多德的主張較為可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