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亞理斯多德卷二(00114211)

一、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一致性、妻孺財產共有制

1.      柏拉圖所提出最完善的城邦是要使城邦趨於一致。然而,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樣化,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人所組成的。如果城邦裡的人類種相同和行為和品行整齊劃一,是不可能產生出一個城邦的。因為如果要達到最一致的一切就是個人,一個人就不會有爭執,不會有爭吵,可以憑自己的意志做任何是事情,而城邦是由許多人構成,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差異性,因此眾人在怎麼趨近於一致,也比不上個人來的一致。

2.      亞里斯多德也反對柏拉圖所提出的妻孺共有制,他認為當所有人對同一個事物或者是妻兒都認為是大家「共有」的,那麼這個共有的物品或妻兒所獲得的關心便愈少,因為大家會期望事情由別人來經手,而傾向忽略這一事,而妻兒共有會喪失原本的親屬倫理關係,導致那些傷害殺戮父母親的事情更容易發生。

3.      亞里斯多德之所以反對他的老師柏拉圖所提出的城邦趨於一致和妻孺財產共有,是因為他認為人就是有不同的差異性,這樣多樣化的眾人才能組成城邦。而人只有在財產和妻兒是自己所擁有的時候,才會引起他們的關心和鍾愛。每個人就是由於自己和別人有所不同,才會需要別人有自己沒有的東西,也會珍惜自己才有的東西,再經互惠原則彼此分享所需要的事物。

二、            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關鍵字:互惠原則、慷慨

1.      亞里斯多德提出「財產私有而公共使用的制度」,妻兒和大部分的財產應當私有,而某一部份財產則公有,當財產是私有時人只會關心自己所擁有的,一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利益,就不會相互抱怨。如果所有的妻兒和財產都是共有的時候,他認為人就會產生怠惰,因為有些人會抱持著做少一點事情,但他所獲得的還是和別人一樣多的搭便車心態,而產生爭吵(抱怨少勞多得的人)。且共有制還會使人失去兩種德性:克制對婦女的情慾和展現慷慨的德性,因為大家有的都一樣便不會去在意這兩個德性。

2.      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大部分財產私有的情況下,人會基於慷慨的德性和互惠的原則使城邦得以運作下去。我認為亞理斯多德對於在慷慨這部分上的前提是每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都獲得滿足的條件下才可以能展現,而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就是他所提出的某部分財產共有。城邦裡的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都會被滿足,因此對於自己擁有額外的財產就會因為慷慨的德性而願意與他人分享,當人從其他人那獲得東西,他也會想要回報給人,也就是所謂的禮尚往來的關係,而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會發展出的友誼,以此來維持城邦的和諧。

3.      柏拉圖的共有制和亞理斯多德所提出大部分財產為私有的制度,我認為亞理斯多德所提出的財產制度比較可行。以實際面來說,人一出生就有自己的父母親而我們天生就有自己才有的能力和天性,且一般的人也都有七情六欲像是虛榮心、同理心等,總是會有慾望希望擁有別人沒有的,但是也會同情別人沒有和失去的,因此擁有私有財產制度比較符合一般的人性。相較於柏拉圖的財產共有制,亞理斯多德的財產制度在社會上比較能執行的並持續的,因為在並非所有財產都是共有的情形下,搭便車的問題會比較少,而只是讓城邦某部分的公有財產可使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獲得滿足,人之後可以擁有私有財這會讓人更努力的付出勞動希望獲得更多利益,且由於擁有更多便會更加願意付出給其他人,像是願意捐款給弱勢團體當志工幫助弱勢都是因為比他們擁有的比較多,而人在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情況下,更加的願意展現慷慨與人互惠分享,而亞理斯多德認為因此城邦可以穩固和諧運作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