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序言中說明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經過,他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順序為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及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樹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認為歷史會循著預期中的進程而發展,用以提供人類物質需求滿足的方式(工業、機器發展),總是決定或支配著人們同他人的關係、社會制度或普遍觀念,而上下建築的差別在於下層建築為經濟關係,包括生產關係和生產工具,而上層建築是非經濟關係,例如政治、法律、宗教等,兩著必須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去解釋,生產力是只用來滿足人類需求的工具,生產關係則是彼此相互連結的型態,而他們之間存在著衝突通常是革命發生的根源,也就是剝削與被剝削者之間的矛盾,在序言中也提到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認為多數無產階級應該推翻資產階級,而階級社會將會結束,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要消滅私有制,因為人必須勞動才能生存,當生產力提升,能夠自給自足之後才有辦法照顧其他人,而當物質要求越來越高就必須依賴其他人,進而社會分工慢慢產生私有制,而階級就是這樣而來。
而馬克思所說的階級大致上分為資本家和無產階級,主要差別在於是否擁有生產工具,無產階級為了生活完全依賴薪資,也就是說他們完全依賴資本家,他們只是為了消費;而資本家擁有生產工具,而所謂資本便是能夠創造出更多貨幣的貨幣,所以無產階級得到的只是薪資,而資本家則是得到剩餘價值(商品出售時的價值和製造過程中的成本(包括工人薪資)之間的差額),所以階級之間的差距便會越來越大。
而科技和機器的發展會導致機器開始取代工人,資本家之間也會競爭,所以資本家也有可能失敗成為無產階級,或是把工廠外移至勞動更便宜的地方,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會出現大量無產階級和少數的資本家,進而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發生。
雖然馬克思認為革命會發生,但私有制有可能會被消滅嗎?私有制消滅之後階級就不存在了嗎?
因為私有制而導致的階級不平等,但我認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當自己能夠擁有自己的財產時,誰想要和其他人分享,若產品屬於公有,每個人要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取得,似乎無法用一種標準來管理,共產主義似乎太過理想,因為沒有缺乏便不會有偷或搶等犯罪,但需求的標準要如何制定?就算私有制真的因為無產階級革命而消滅,但無產階級推翻資本階級只是自身成為另一種統治階級,會一直循環下去,資本體系本身也是一種權力體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