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學期報告大綱三版(99114251)

一、主題


論共產主義的無產革命,是否亦陷入個人利益偽裝成普遍利益的階級化輪迴?


二、前言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型態中,提出了唯物論是共產主義的基處理論。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一種動態式的解釋過程,並在人類社會演進的過程下達到最終「社會主義」的型態。在這其中,有提到階級化因個人利益不得不為了推翻統治階層而偽裝成普遍利益,普遍意志所認同的利益,則有助於革命的進程。本報告將對此討論,共產主義嘗試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是否又是另一個再次階級化與階層對立的出現?

三、大綱
<一>歷史唯物主義
1.階級化的意識形態
人類的社會關係是由分工所產生,其意識的開始即為代替自己的本能,為了能夠生存,使人類彼此「自然而然」形成了分工的概念。隨著生存的穩定,在生存以外產生了新的需求,由於天賦或者其他需求,並再次做更細緻,精密的分工。這種分工的演化活動也是自然形成的,隨著分工的發展,進而有了個人的需求,或者個人的利益,亦產生了團隊的需求。個人的利益與團隊的利益彼此相互影響,又或相互矛盾,最終即因為矛盾或有彼此相同的需求,而有可能互相的爭鬥,為了利益而奪取爭權。
由於此種情況是人類在分工自然形成並構成社會之前提以下,因此分工的體系並非是人類自己自願,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個人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矛盾加劇,產生了一種禁錮人類的力量,也就是階級意識形態的產生。

2.對歷史唯物主義之探討
歷史唯物論認為資本主義本身即是一個過渡的型態,因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改變,馬克斯認為貨幣與機器(能改變生產力的機器),就是一種破壞生產關係的力量,因為這種制度的產生導致了一個低下階級出現,即是無產階級。這種階級需要承擔社會許多責任,卻比上層階級少享受社會福利。而無產階級概念的產生,其並非是真的沒有財產,而是所有的生存倚賴的資源都是來自上層階級,本身只是一種生產的工具激起這樣與上層關係之矛盾,會成為一種革命的力量,並推翻、消滅所有階級化。

<二>共產主義
1.消弭個人利益與階級
因為生產關係所造成的矛盾,即個人的特殊利益與真正的普遍利益產生的衝突,是階級化的源頭。上層階級為了實施統治,或者將其利益謀和或者最大化,會使自己的特殊利益偽裝成普遍的利益,並同時帶來了類似普遍意志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歷史發展歷程都有不同的類型的普遍性的思想。這種思想鞏固了統治階層,並加深了階層的對立。為了達到真的普遍性的意志及利益,並非是個人利益與真正的普遍利益達到某種平衡,而是消除自身的個人特殊利益,並遵循普遍利益的概念,才消弭階級制度的本身。

2.如何判斷統治的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之差異

3.無產階級化革命-另個階級的出現?

<三>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