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問(00114260)

何謂歷史唯物論?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分為兩個區塊作為討論的標的,一是論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相互影響及反動,一是從社會經濟基礎反推上層建築之關係。兩者皆強調與物質生活之結合。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辯證關係
        馬克思認為,世界的一切都集中於物質,物質的改變也使的世界的型態隨之改變。首先,人開始與動物區分的原因是其開始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在於能夠生活,滿足自己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物質條件,有了生活以後,人們會產生新需要,開始繁衍下一代,組織家庭,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社會關係,並以一定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活動。
        生活資料的生產所帶來的社會關係,包含著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結合,才能形成經濟結構,成為社會基礎。生產力是在歷史不同階段中,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們應用其生產工具所產生之功能;而生產關係則是生產、交換、消費以及分配的經濟及社會關係,而生產關係的形成與發展與生產力息息相關,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的生產力以及生產關係即發生矛盾,生產關係會變成生產力發展之障礙。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當時的生產資料是公有,一律平均分配,無貧富與階級之分,隨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開始出現,生產關係出現變革,人開始剝削剩餘的勞動價值,社會開始出現奴隸階級,城鄉對立也逐步產生。而後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係之衝突造就了封建社會,一個目的為對付生產階級之共同體。在生產關係的再一次變革後,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生產力與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引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鬥爭,而無產階級終究會勝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結合產社社會經濟基礎,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之性質,從各種不同的財產形式上創造了各種特殊的幻想、感覺以及人生觀點等等的上層建築,也就是物質生產的生活方式產生之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存在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存在。簡單來說,意識形態是社會基礎的一種反應,經濟基礎的變革會影響上層建築改變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