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論道德的譜系提問(00114206)

  • 問題:階級轉變時,道德價值有無重新再創造的可能性?
  • 關鍵字:好與壞、階級價值、奴隸道德、反動
  1. 好與壞的價值判斷究竟如何評價,本章一開始英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假說認為,「好」的價值起源於不自私行為的受益者讚許,但是後來這樣的起源被遺忘了,於是不自私的行為直接被感受為好的價值,但尼采針對他們所定義「好」的價值並非如此,好的價值並非受益者,而是起源於那些「好人」對於其自身行為的定義;「壞」的價值是起源於那些好人的對立面,即那些好人們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上等的,所以那些相對他們低下、卑賤的人,上位者保持續保有其好的價值而特意創造出的反面價值。
  2. 尼采又將騎士-貴族及教士的階級價值詳做區分,騎士-貴族的價值判斷前提是,強而有力的體魄及健康;貴族化教士的價值判斷前提是,無能中生長出來的仇恨,以及富有才智及陰毒、報復,並強調只有禁慾、受難、清貧的人才是好人,由此可以看出道德價值本身會因為其階級地位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評價,亦或稱其一個階級對於另一階級的價值始終評判標準皆不相同,猶太人這群教士化的平民,努力地想要扭轉貴族的道德價值(好=高貴=有力=美麗=幸福=上帝寵兒),並聲稱只有苦難者才是好人。以神聖的十字架象徵及釘在十字架的上帝產生恐怖的自相矛盾,猶太人耶穌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這種以自我犧牲所帶來基督教的勝利,背後帶來的是對於所有價值報復以及重新評定,以及奴隸道德的勝利。
  3. 奴隸道德的形成起源於對外界、對他人、對非我的否定,這種否定創造奴隸道德的創造行動。再者需要先建立一個對立的外部環境,造成奴隸道德的怨念,才會激發出奴隸道德的價值行動,但是高貴的價值評價方式卻是反之,是消極的為了肯定自我才去尋找對立面,我認為那些貴族或是上位者,只是想要滿足自我肯定,所以並不會積極地去尋求他們自身的價值,因為他們本身就認為自己的價值存在本身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因此關於貴族道德價值總是以一種消極的態樣存在,而奴隸道德則是反之。
  4.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奴隸道德對於好人的是從以自身的角度出發,如同羔羊要求狼必須以草為食,要求強者必須表現不為強者,如此才是一個好人,但弱者卻以自己的角度當作一切良善道德的起源,如無能報復被稱為善良、卑賤的怯懦稱為謙卑、向仇恨的對象屈服應改為順從,但其背後的原因卻是弱者無力改變強者的行為,而他們的為一個報復稱作為上帝的勝利。
  5. 但如此一來難道奴隸的道德價值無法再進行創造嗎?難道奴隸的道德就必須出自於對於強者的無能為力而轉化成的一種自我安慰嗎?道德價值我認為本身是一中性的詞彙,端看使用者的階級、地位、角度而有所不同,那麼過去猶太人在創造教士化的平民價值時,透過耶穌在神聖的十字架上遭受磨難,這件事創造的奴隸道德的價值,為何這樣的一個道德價值創造能夠延續至今,還有許多人追逐這樣的道德——信奉基督宗教,認為這樣的一個犧牲奉獻、受苦受難的行為,是為全人類洗清罪惡?把奴隸道德的起源再次攤開來看,無能者的仇恨貫穿了整個價值,正因為無能者無力改變,所以才將自己眼前所見的無能為力的現象,用一種語言上面能夠達到自我安慰的詞彙來進行包裝,但社會階級總是會流動,有朝一日奴隸成了貴族,又有另一批新的人產生了貴族與奴隸之間新的關係,但是「人」對於其新位階的道德價值,會因為其過去根生蒂固的想法而產生新的改變吧?倘若本來為貴族階級淪為下層階級時,他們還是會秉著本來消極的想法,認為自己需要再尋找對立面自我肯定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如同尼采所述:「仇恨者的種族最後必然會比任何一個高貴的種族更加聰明,而且它對聰明尊崇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它把聰明當作其生存的首要條件,而高貴者只是把聰明當作奢侈和精緻的一種高雅的變味品來享受。』」
  6. 當上位者淪為下階層時,他們必須考慮到的不再是如何過更好的生活,而是必須考慮如何生活,是否會為了肯定自己而又去尋找自己得對立面?還是會開始成為仇恨者,仇視著上位者,並且無能改變只能自我安慰;反觀下階層成為上位者時,是否能夠憐憫著過去的自己,還是會去為了肯定自我價值,而去創造出更多的弱者的代名詞呢?過去所創造奴隸道德價值及貴族道德價值,當人的位階互換時,似乎很難再去創造不同的道德價值,那麼如果下階層的奴隸道德如此安定,那麼革命、反動又是從何而來的價值呢?若上位者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肯定的對立面,而壓迫到本來就仇視這些上位者的下階層的生存時,迫於對於生存的需求,無奈必須破壞自己觀念中的道德價值,不再自我安慰,而起生反動吧,革命後又重新創造新的上下階層關係,但從兩千多年前至今,上位者依然透過弱者來尋求自我肯定,而在沒有壓迫到生存空間的情況下,下位者依然對於無能為力在尋求自我安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