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何謂啟蒙?〉00114243
何謂啟蒙?
柏林牧師策爾納在為宗教婚姻制度辯護時,高呼反對「以啟蒙之名」惑亂人心而說道「何謂啟蒙?這個問題幾乎像『何謂真理』一樣重要,在有人開始啟蒙之前,誠然應當加以答覆。然而,我從未發現有人提出答覆」,進而刮起了一陣對於啟蒙為何的爭辯旋風。
「啟蒙是人超脫於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狀態」。未成年狀態是指沒有他人的指導就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理性),擺脫怯懦,勇於求知吧!康德整篇所論述的啟蒙是以宗教為基底,將理性區分為公開與私自運用,並批判神職人員桎梏於教條與身分中。人在同一時間中擁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身分的選擇也是去被動或是主動,誠如神職人員,他的責任是服從教義並宣揚,這可稱為一種被動身分,在這此拘泥下,無法去辯駁或是思考。但主動的身分則是可以思考的公民,一個可以擺脫宗教束縛,享有一種無限制的自由去使用理性,誠心所欲的思考與發言,便是實現了公開運用理性。但當時宗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極大,一層不變的教義等於遏止了思想的自由與啟蒙。
啟蒙,是一種突破。思考的天賦與生俱來且人人有之,但人往往安於被安排好的事物,如康德所言「如果有一位醫生,他能為我取捨飲食,那麼我不需要自己操勞。光是付帳,我就不需要思考,旁人會代我作費勁的工作」,言簡意賅地描述懶惰是思考的殺手。除此,康德也主張無理狂妄的啟蒙,不可妄稱誰有資格啟蒙了誰,因為啟蒙並無優劣好壞,這僅是一種可以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康德的啟蒙並不單針對宗教,在政治或是生活上都必須學會獨立思考,但也並非完全的顛覆,而是希望被灌輸成見、制約與服從之前,可以有自主的權利。
回想起蘇格拉底因腐蝕年輕人心靈、相信自己所發明的神明而成為被告時,在申辯篇裡說的「不經受考察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恰也呼應了相差兩千多年的康德所提出的啟蒙,也就是開始獨立思考及其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