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答君主論(99114251)

一、馬基維利為什麼要提出君主的哪些專屬德行?

關鍵字:君主、德行

馬基維利認為,與其論述對於事物的想像(也就是對於君王德性的美好),不如闡述對於事物的真相來的實際。又所謂對於事物的真相,就是一般人的善惡標準與德行並不能套用在君主之上。其原因在於君主與臣下以及和其統御的子民是上與下的關係,而並非一般人彼此之間的相處。一個人如果是自持善良本性,且堅持自己的德性,而很容易在充滿非善良的人群之中消失或墮落。因此,一個君王應當要精明,所謂的精明即是要去了解那些避免是國家亡國的惡行,而非一般人口中行為的惡。也因此,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國君所應該要注意的是事情是否應該做,而非事情是否對錯,有如發動戰爭,殺人是有罪的,但是對於國君卻有不同的標準,因為他必須為國家利益著想為最優先。

二、為什麼君主德行與平民美德不同也不應相同?

1.論慷慨與吝嗇:
慷慨是一種平民的美德,慷慨的人也勢必會受到大眾的歡迎。然而,一個國君如果過於慷慨,可能會導致許多不同政治勢力的抗議。一個國君除非能夠自己負擔且負責自己的慷慨,那慷慨對於國君就不會是一種美德,因為太過慷慨也可能導致國家財政的困難,造成國家的危機。在這時候,雖然吝嗇對於平民來說並非美德,但對於國君而言,適時的吝嗇卻是必要的,必須要節約支出,並對其他政治勢力斤斤計較,才能夠保障君主的權勢和國家的權威。而慷慨雖然帶來名譽,但是追隨著名譽的則是貪婪和永無止盡的慾望。吝嗇雖然會造成惡名,卻不會引起憎恨。

2.論殘酷與仁慈: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不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一個國君是要為整個國家負責,而非只是自己的責任。馬基維利認為,殘酷與仁慈兩者兼備是最佳的理想,因為身為統治者,被統治者都是人類。人類很容易忘恩負義,當君王對他們有用處時,他們會讚揚君王。而當君主對他們沒有好處時,便會唾棄憎恨君主。藉此,仁慈在平常人之間雖然是高尚的美德,但對於君王並不是處處適用。如果不能使人民愛戴你,最好是要讓它們畏懼你,而畏懼則要同時讓人民不去憎恨你,而只是單純畏懼你的權威和殘酷。而在戰爭的時候,殘酷是一種必要的元素,因為敵人不會對你講求仁慈,而你必須對敵人殘酷,才能在軍中樹立威信。

3.
論君主應當如何守信:
守信也是平民做人處事態度的準則和美德,但對於君主來說,成就榮耀的那些君王卻無不利用詐術將人民唬得團團轉。因為當君主要去做鬥爭之時,馬基維利提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透過法律,一種是透過武力。他將這兩個方法比喻做狐狸與獅子,狐狸即是利用法律來去做鬥爭,這是需要詭譎狡詐的智謀才可以去做。反之武力鬥爭是野獸的方法,而獅子即是對於不順心的事情直接利用武力去爭取。對此,馬基維利提出了一句名言:「君主必須擁有狐狸的狡詐,以及獅子的勇猛。」由於人民並非完全是善良無害的,他們不會對君主守信,而相對地君主則也無須對人民事事守信,並要有如狐狸偽裝成假好人讓人民相信自己。

三、從中投射出什麼的政治觀,包括什麼是政治及統治的目的?您是否同意馬基維利的上述主張?

馬基維利所投出的政治觀即是比較現實,相較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理想化社會,馬基維利所闡述的政治觀是經過社會分析而建築在實際的情況之下。馬基維利他並不假設人民是完全善良,而這的確與現實社會不符。同樣地,他強調君主的權威,因為君主的地位本來就與人民不同,而自然有完全不同於一般人的價值觀和社會標準。他的理論為往後許多君王強化了「君權神授」的意義。

對於馬基維利的言論,大致上我是同意馬基維利對於君主統治方面的分析。因為他的理論相較於柏拉圖是較於符合現實標準,也正因為現實社會中充斥著許多黑暗面,而統治者應該了解社會的陰暗面,並要有準備去面對這些問題,而非一昧的去相信整個社會是善良而友好的。然而,馬基維利提出的理論卻僅僅是處於「分析」而非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方法。即便君主論是往後許多統治者必讀的書籍,但是社會結構和價值觀一直在改變,人民(公民)是可以透過教育去改變以及進步,我們並不是一昧的需要倚賴統治者。而現今統治者也不會是一個人在統治,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多人統治的狀態,也因此對於這部分,我是認為一個統治者還是能夠擁有他所反對的品德,因為統治會是一個「群體」而非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