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君主論》給被統治者的啟示

關鍵字:道德、統治者

  1. 雖然Machiavelli沒有明言,但也許正如陳老師所說,《君主論》的政治觀即統治者或治理者權位的穩固保證了國家的興盛或穩定。不過這些概念和關係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國家是什麼?興盛、穩定又是什麼意思?治理者權位的穩固與國家興盛之間是充分還是必要條件?還是兩者都是?
  2. 就姑且先將國家興盛理解成這個國家治安良好且活在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民都三餐溫飽。而治理者的權位穩固和國家興盛是充分必要條件。Machiavelli認為,治理者若要達到權位的穩固,那麼在適當的時刻,治理者不只不應該遵行平民美德,還應該做與平民美德相反的事情。所謂平民美德,在《君主論》裡面主要包括慷慨、仁慈、守信、虔敬。Machiavelli在《君主論》裡舉了許多例子(有歷史上曾發生的、也有虛構或其真實性具爭議性的事件),指出不同的統治者因其行為殘暴、吝嗇、背信忘義而使自己的權位得到鞏固。易言之,治理者要使自己的權位穩固,可以不必顧及一般人所遵守的道德規範而可以不擇手段、使壞、耍狠、無所不用其極。
  3. Machiavelli如此明白露骨地主張治理者或統治者幾乎可以完全不用理會一般平民所在乎的道德規範。只要可以鞏固權位,這些道德規範通通都可以不適用於統治者,唯一須要在乎的只是多數平民對她的觀感,她只須要向死老百姓表現出她真的有在遵行那些規範就可以了。如果Machiavelli是對的,那麼我們似乎不能排除這樣一個可能性,即在每一則有關賢明的國家領導人的歷史或傳記背後都其實各有一段陰謀論,這些陰謀論才是這些統治者過去如何罔顧道德規範不擇手段來進行統治的事實。
  4. 如果這些陰謀論真的存在,只是我們目前不得而知,那麼有兩件事可以確定。第一件,統治這回事,就真如陳老師所說,對被統治者而言是神秘的。第二件則是,國家興盛若如前述所理解的那樣(就簡單將國家興盛理解成多數人民安居樂業好了),那麼權位的鞏固和國家興盛之間的關係其實既非充分也非必要。因為既然統治者在乎權位的鞏固,那麼他勢必要罔顧道德規範,而道德規範其實與她人的幸福有關,罔顧道德就是罔顧他人的幸福,既然統治者罔顧她人的幸福,那就是統治者不在乎死老百姓安居樂業與否,那麼權位的穩固與國家興盛之間的關係就既非必要也非充分了(嚴格說起來,上述只是論述了為何國家興盛不是權位穩固的必要條件,而國家興盛是否是權位穩固的充分條件,則沒有多作說明,由於無論是不是都不會影響接下來的論述,所以就在此打住)。
  5. 至於《君主論》裡所確實暗示的主張:統治者要鞏固權位就要罔顧道德,惟要讓多數的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是在乎道德的。我想從兩個方向檢視這個主張。首先,事實似乎比馬基維利所歸納的還要露骨而殘酷:今年五月馬來西亞的大選,執政超過五十幾年的國陣即使做過許多惡事(囚禁異見者、貪污、政治迫害、建造會嚴重污染環境的工廠如國光石化、Lynas稀土加工廠等),且這次的大選超過一半的選民選了反對黨,不過卻基於選舉舞弊和選區劃分不公(主要基於惡名昭彰的Gerrymandering)國陣因而獲得最多選區又再次執政。這項事實似乎向我們顯示“須讓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在乎道德規範”的條件是多餘的。當然,若考慮到沒有投票的人其實都傾向國陣的可能性,那麼再加上投國陣的選民,就構成了馬來西亞過半的人口,這樣的話,則那項條件仍然成立。
  6. 但,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正視多數人民眼睜睜看著統治者為非作歹而其權位仍可以屹立不倒的可能性(我甚至相信可以在現實中找到這樣的例子),而這就進入另一個方向的檢視。《君主論》暗示的這個主張:統治者要鞏固權位就要罔顧道德,惟要讓多數的死老百姓覺得統治者是在乎道德的。這個主張是Machiavelli透過身邊發生的事例(雖然其中也有虛構的)歸納得出的。這就給後世的政治哲學提出一項工作:找出被統治者防止統治者罔顧道德的方案。即,作為被統治者或死老百姓的我們,我們不僅要使統治者看起來在乎道德規範,更要使統治者確實在乎道德規範。按照尼采的說法,道德是弱者為防止強者的欺壓而編造出來保護自己的武器。被統治者自然不會是強者所以就是弱者了,制定方案迫使強者在乎道德對弱者而言就變得重要了。《君主論》將有關統治的事實揭露出來,如何扭轉這項事實就成了後世的政治和政治學的工作。
  7. 就政治學而言,據我的觀察,自由主義就是一套防止統治者罔顧道德的政治哲學,至於這是不是最好的理論以及這理論在這世界上落實了多少就非本文的重點。就政治事實而言,不幸的是,由於前述提到,所有賢明統治者的生平背後都可能有一套她其實作惡多端的陰謀論,所以我們心中想到的一切賢明治理者其實有可能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舉瑞士的政府為例。瑞士雖然有總統,但嚴格說起來,治理國家的權力並不特別集中在這個人身上,而是由七個人共同治理。因為不是一人獨攬大權,而是七個人相互制衡,這樣的分配就應該很難使任何一個人罔顧道德了。詳情可參考維基百科瑞士聯邦委員會

1 則留言:

  1. 第四段多斟酌!權位鞏固、國家興盛、安居樂業等三者相互支援,無法割離。君主的專屬德行既是為三者,便無罔顧道德便須踐踏他人幸福之可能,除非前述三者分離。君主德行絕不在於讓人民明白而同意施政,而是讓他們幸福,至於如何擁有幸福,只需讓人民相信君主跟他們一樣是信奉相同道德即可,至於真假,君主完全無需在乎或交代。
    權位搖搖欲墜的治國者,縱使在乎其他人的幸福,也難有作為!
    第六段引尼采說,「道德是弱者為防止強者的欺壓而編造出來保護自己的武器」,如果是出自道德的譜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一書,接下來的推論恐怕是誤解了,尼采嘲弄的是奴隸(猶太教士)而不是給他們束縛主人的任何正當性與建議,儘管時局往相反方向發展,尼采看重的是語言,第一篇第十七節附註:「這些問題不論是對語言學家、歷史學家還是對於以哲學為職業的學 者來說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語言學, 尤其是對語源學的研究,給道德觀念的歷史發展 帶來的什麼樣的提示?』」(What light does linguistics, and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etymology, throw on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moral concepts?)。
    這問題的談法如果排除治者自有獨特德性,將Virtu當成virtue,接下來的討論起碼不是君主論的範圍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