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真理、哲君、善、教育
- 蘇格拉底首先以地洞的故事來比喻受過教育和缺乏教育的人,在地洞外的是真實的世界能看見美、善和正義的本身,而在地洞中被囚禁的人因為脖子和腿腳都被捆綁著,只能看到因為背後有火光而在他們對面洞壁上產生的影子且斷定自己所看到的陰影就是真實的物體,而對於聽到的聲音也只會無疑的認為是這些在洞壁上移動的影子所發出的,被侷限在以為自己所見所聽到的這些就是全部的世界或真實。若有一個人鬆綁了而能到達地洞外的世界,會經過許多痛苦的逐漸適應的過程,對於那些在洞壁上產生陰影的實物無法看清楚,且對於別人告訴他一切他在地洞中所以為的事物的真實樣貌會不知所措,並有可能因為長時間都待在地洞裡而會認為他原本在地洞中所見到的比現在他人告訴他的一切新事物還來的真實,他也有可能想逃走,逃回他所熟悉的能看清的事物中去,若有人堅持將他拉出洞穴讓他能看見陽光,他會因為太亮而無法看見所有任何被稱作真實事物的東西,但他會漸漸適應,要經過逐漸適應的過程才能認清事實,而不是逃回自己所認為是真實的地方,進而能適應太陽本身的亮光,並能做出推論是太陽造就了四季變換和年歲更換。當他想起當時一起被禁錮在地洞中的同伴,他會自己感到慶並未那些同伴感到遺憾,且寧願活在真實世界中受苦的生活也不願回去洞穴,若他真的回到了地洞中,又會因為已經長時間適應了有陽光的世界而一下子無法適應地洞中的黑暗,就如同人會受環境的影響,當從一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時,一開始都會不太能適應,也可能因為一時無法適應黑暗而無法和同伴一起辨識洞壁上的影子,所以被其他同伴譏笑並認為她離開地洞把眼睛都弄壞了,所以離開地洞不值得,就好像地洞中的同伴自以為自己的所見已是全部的真實,而真正的真實卻無法讓他們知道就被否定,因為他們並沒有經歷過從黑暗到光明的痛苦適應,所以也不能了解從光明到黑暗時也會產生的模糊不清,更因此有了偏見而無法體會他敘述的在地洞外世界的真實樣貌,就如同一個知道事實或見過真實樣貌的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又要面對沒見過真實的人們時,當他們要爭論事實,一切都會變得奇怪且矛盾。
- 蘇格拉底比喻了從地洞到地面就如同靈魂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善的型式可知世界中最後看到也最難看到的都西,一旦被看到的話便會有一結論:「它確實是一切正義、美好的事物的原因。」就如同看當地洞之外真實的世界時是一樣的,一但到了真實的世界,才能真的知道一切的事物,才了解真實、美、善。並提到眼睛會有兩種不同的暫時失明:1從明亮處到暗處2從暗處到明亮處,而靈魂也會有這兩種情況,而聰明人不會不假思索的譏笑靈魂在轉換時產生眩暈而看不清的情況,也就是如同迷失方向、定位時的原因,判斷究竟是從明到暗還是從暗到明,這也代表著一種經驗與生活的道路是幸福的或可悲的。
- 以上的比喻拉回到教育,覺得蘇格拉底很強調整體環境的重要影響性,認為教育不單單只是灌輸知識到原先不擁有知識的靈魂,這樣就如同把視力直接塞入瞎子的眼中毫無益處,是要能整個身子轉過來才能真正面向光明,也就是不是只在靈魂中創造視力,而是要假定靈魂有視力只是沒有正確的把握方向,看它應該看的地方,另一種說法就是當面對他人時,不是告訴他什麼是善、美、真實,而是假定他本身對這些都已有自己的解釋,只是他有沒有把握好正確的方向?並且有一門技藝是可以最快且最有效率的時限靈魂轉向及轉換。接著討論到了思想和身體的優點的差異,思想是一種永遠不會喪失能力的神聖的東西,可以變好也可能變壞,身體的優點是可靠後天習慣和實踐養成的,身體上與生俱來的好的優點從小得到錘鍊,會因為後來環境及教育的影響而決定他的走向,若能使用這個好的能力做惡,代表著這個好的能力也能為善,因此有了一個結論:「沒有受過教育和不懂真理的人不適合治理國家,終生從事文化事業的人也不適合,因為他們不願採取任何行動。」
- 討論到了國家城邦的創建者,他擁有看見善的能力且能上升到那個高度,但卻不能一直待在比較好的生活高度,也要讓他們過比較差的生活,因為是要達到整個城邦的整體幸福,所以透過政府有意識地培養而造就的哲學家會輪流分擔治理國家的辛勞,這是為了他們自己也是為了城邦的其他公民,他們能同時過政治和哲學生活,因為他們已經了解到了真實、美、善、正義本身的模樣,就如同到過地洞之外的人了解每個影像表示什麼與什麼原型相似一樣,也就是可以用自己所知道的真實而更擅於更能看清那些模糊的事物。因為權力不是最大的善,所已由最不熱衷於權力的人來統治的城邦能治理的最好最穩定,因為他們已經看透事物及所有美、善、正義的本身,所以反而不會陷入其中,因此能為將來的統治者找到一個更好的生活方式,治理良好的城邦才可出現,統治者才是真正的富有,不是指黃金而是幸福的生活,善和智慧的生活,除了哲學家的生活外,沒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抗政治權力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見過美、善、正義的本身,所以能看清他人(其他公民)鎖模糊不清、迷失的方向,並轉向他們的靈魂。
- 蘇格拉底以地洞中被鬆綁而能見到地洞外世界的人比喻成哲君,哲君不同於他人,因為他們見過也知道真實的美、善、正義本身,並能了解應如何運用這個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或稱為天賦,他們不同於只把權力看的很重的某些人(統治者)會在外在事物中迷失了最原本的方向而陷入替自己撈取好處的思想及行為中,這樣想治理好國家就不可能了,並且希望這些能真的看見及了解善本身的哲學家輪流分擔治理國家的辛勞,而非全部落在一個人身上,因為自始至終蘇格拉底都在強調是為了城邦整體幸福的環境,而不是國家中某個階層的個別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