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答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四(99115259)

亞里斯多德如何推演出心目中可行的最佳政體?如何構建這類政體?
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確定了三種正確的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和共和制;以及相應的三類變體:僭主(暴君)制、寡頭政體以及平民政體。
蘇格拉底首先清楚定義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前者可以看成是集權和專制更加突出的政體,由門第顯貴而又佔少數的富人執掌著政權;後者則可以看成是較為寬鬆或溫和的政體,由貧窮而又佔多數的自由人執掌著政權。
談完以上兩種之後,接著定義貴族政體以及批評僭主制,只有由單純意義上最優秀的人構成的符合德性的政體才配稱為貴族政體,其考慮到財富、德性、平民這三項因素。僭主制的形成在於,某個人在不受任何審查的情況下,獨自統治了其同等或比他更優秀的人,這種獨裁統治因而得不到人們的擁護,因為任何一位自由人都不可能心甘情願地忍受這種暴虐統治。
接著提出共和政體簡單來說是寡頭政體與平民政體的一種混和。貴族政體的準則是德性、寡頭政體準則是財富、平民政體的準則是自由,而三種政體中,多數人的意見都能起作用。
在大多數城邦中,都存在著被稱為共和政體的這種形式,這種政體僅僅混和了富人和窮人、財富和自由;而富人們在眾人中往往鶴立雞群,取代了高尚而善良之人的位置。人們在一個政體中追求平等,大抵有三項理由,即自由、財富與德性,顯然,混和了其中富人與窮人兩項要素的政體,混和了全部三項要素便可稱為貴族政體了。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亞里斯多德認為混和的政體是最佳的,並且在繼續論述有關中庸之道,即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而德性又在於中庸,那麼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優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達到這種中庸。一切城邦都有三個部分,極富階層、極窮階層還有中間階層,適度或中庸是最優越的,因為這類處境下的人最容易聽從理性。一個城邦本應盡可能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構成,而中產階層就最具備這種特徵,所以由中產階層構成的城邦必定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這完全符合城邦的本性。中產階層參加權力角逐,就可以改變力量的對比,防止政體像任何一極端演變。無庸置疑,合乎中庸的政體就是最優秀的政體,唯有這樣一種政體才可以排除黨爭。
有三種方法可以建構出這種共和的政體:同時採用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立法、尋求兩種體制的折衷方案或是從兩者中各抽許一些性質或特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