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維利為什麼要提出君主的哪些專屬德行? (99115235)
關鍵字:國家、治術、命運
一、鞏固權位並使國家強盛:我認為馬基維利在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討論君主應有哪些專屬德行,從慷慨與吝嗇、殘酷與仁慈、被人愛戴抑或是被人畏懼到守信等等,我認為這些德行都是君主的「治術」,統治者所追求的是如何讓國家強大,道德只是一種價值,道德與不道德都只是為了使國家強盛的工具。在文本中馬基維利列舉許多歷史事件,來證實君王如果只為追求慷慨、仁慈的美德,而招致自己的權力滅亡,對國家並無任何益處;反之如果惡行助於政治權力穩固來促使國家興盛,那麼君王便應該實行。然而我認為馬基維利並沒有完全摒棄一般人所說的美德,在第十八章中提到:「如果可能的話,他還是不要背離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需的話,他就要懂得怎樣走上為非作惡之途。」此外,君王若以惡行統治時,是要使人民畏懼而不恨,使人民會服從、支持君主且不會懷疑其權威的合法性,如此一來君主的權位才能被鞏固、去追求更大的國家利益,另一方面君王也應掩飾其統治之不道德的手段,使人民仍相信君王為一守德之人。
二、抵抗命運:馬基維利在第二十五章中提到:「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但是他留下其餘一半或者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回顧第六章他舉了摩西、居魯士等許多例子來說明能力與機運,他認為如果沒有機會,這些人的能力就會浪費掉;但沒有能力,有機會也會白白放過。機會使這些人走運,同時他們具有卓越能力,使得他們能洞察這種機會。馬基維利並非全盤的宿命論者,縱使相信命運支配著人一半的行動,然而若沒有力量準備抵抗命運時,命運就會顯出它的威力,例如一個君主完全依靠命運,當命運變化的時候他就垮台。反之當命運變化之時而人們堅持自己的方法,如果人同命運密切調協時他就成功了。想壓倒命運之神就必須打她、衝擊她,而我認為這些抵抗命運的能力與力量正是來自於他所提及的君主的德行。
為什麼君主德行與平民美德不同也不應相同?
關鍵字:德行、治國、立足點
個人美德無法治國:馬基維利一心希望義大利統一,建立一個國家,他曾任政府公職期間,面臨國家制度的更迭,國際間的紛爭,使他開始思考作為一個統治者應採用何種方法是國家強大、穩定。在了解當時政治背景時,我也看到在西元1492~1498年佛羅論思由一位寡頭統治者Savonarola所統治,其對宗教狂熱、操守無瑕疵,也希望藉此在政治生活也完美無瑕,但將個人道德操守運用在政治上時,使他樹立許多政敵、政權被推翻且被處死,我認為這也使得馬基維利認為個人美德不能統治國家,政治應另有其規則,因此他談論許多君主專屬的德行,君主的道德與不道德的治國手段,若能使國家強盛都是君主德行的一種。例如:君主的吝嗇縱使使他招來惡行之名,但其目的是在於節約國庫,使國家財源穩定,也使君主能夠繼續統治國家的惡德之一;君主的殘酷是為了穩定國家秩序,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來得安全許多,因為政治生活的特殊性,使得政治上的德行無法與平民美德相提並論,兩者的立足點不相同,道德規範自然也不同。
從中投射出什麼的政治觀,包括什麼是政治及統治的目的?
關鍵字:國家利益、權力、手段
一、國家利益為優先:馬基維利認為國家是最高的價值,國家利益為其思想體系中的優先考量,他從許多歷史的例子中來找到如何使國家強大的法則,証實其理論的可行。我認為這與當時他擔任外交人員,多次出使他國以及其面臨國家的分裂、國際政治的局勢,使他相信國家的強盛、權力鞏固才能使其政局穩固且不受外來力量侵犯,我認為他對政治的定義應是一連串的權力鬥爭,透過權力來強化國家力量。
二、國家權力擴張:我認為馬基維利除了追求國家興盛穩定外,也認為國家權力也應向外擴張,因其提倡徵兵,運對有國內臣民、人民擔任,反對傭兵及援軍,其中他也認為君主應該要了解軍事、精於戰術,在第十四章中便提及君主在君事方面的能力,我認為在文字中除了保衛國家外,也暗指君王利用軍事能力在某一時機征服他國,國家也藉此擴張自身權力。
三、合理化政治手段:馬基維利認為只要是達政治目的成功的手段,不論其好壞都是可行的,而這個目的即是國家穩固強大。
您是否同意馬基維利的上述主張?
關鍵字:人性、政治生活、法則
我認同馬基維利從人性對於權力、利益慾望探討,掌握人性即可知道政治上普遍的法則。此外我也贊成他探討對於政治生活與一般社會生活的區隔,政治生活的特殊性不能以一般社會生活來規範,因此君主德行與平民美德本應不同,然而對於只要為了國家利益,不道德的行為都可以合理化為一種手段,也就是為達目的不則手段的方是我並不認同其主張,因為若是如馬基維利所說,那麼領導者是否可為鞏固政權即可處死所有相反立場者?
我認同馬基維利透過歷史的實際經驗,以事實觀察來說明可行與不可行的手段,而非將其理論架高在抽像的烏托邦中。然而其舉出的例證,似乎只挑選對自己理論有例的例證,而這樣所導出使國家強大的法則是否具有其驗證性還有待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