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答君主論提問(00114219)

馬基維利為什麼要提出君主的哪些專屬德行?

關鍵字:避免、對抗、命運

從第16章到第18章,馬基維利舉出君主應具備的性質,我認為馬基維利之所以在這三章提出慷慨吝嗇、殘酷仁慈、受人愛戴畏懼及守信與使用詭計,都是為了作為第19章的鋪陳。此章對於君主而言是最重要的,前面只有說君主應該在兩種性質當中取得對於他的名聲與實際統治上的平衡,但是君王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如何避免招致人民的輕蔑與怨恨。
再者,我認為馬基維利在第25章提出對命運的看法:要能對抗命運的威力就要學會做出符合時代特性的行為。而要能做出符合時代的作為,就要先做到不讓人民投以不尊重的眼光,這是一切立信的基礎。這樣一來,君主可以依照事宜來做出相應性質的行為,國家也能獲得最適合的統治,並且是一個健康的國家。

為什麼君主德行與平民美德不同也不應相同?

關鍵字:武力、準備、保持

一個有能力的君主,不論他先前是多麼辛苦才成為君主,之後他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並且擁有屬於他自己的武力,因此他能夠運用這些武力作為保持國家的準備;而一個單純只靠運氣獲得君主地位的人,在之後雖然有他人的幫助獲得武力,但那並非屬於他自己,一旦運氣消失,他人的協助也隨之消散,那麼他根本沒有任何依靠能為他守住地位。
造成這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立足點天差地別。簡單的說就是指他們先天上的條件以至於他們對於取得權力及維持權力在作法上會有所不同。
平民沒有辦法像君主一般,擁有對於一切事物的遠見,就像一般人會認為慷慨優於吝嗇、殘酷優於仁慈……等,因為平民只求生活上的安定。這些性質在一個有能力的君主眼裡,他會認為不能全然地採用,因為人們是惡劣的,要能管理他們,就要有手段,這些手段的性質要讓人們看來是符合他們認為的良善,事實上君主則是做到了欺騙人民卻又能統治管理人民的目的。

從中投射出什麼的政治觀,包括什麼是政治及統治的目的?

關鍵字:能力、變革、新君主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君主明白如何作為才能夠達到國家至上的理想。君主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就是由於他擁有與一般常人不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並不是我們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所得之的以身作則、對人慷慨......等。在這裡,馬基維利指的德性是說能夠奪取權力和維持權力的方法。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首先面對到的問題即是他要奪取權力的國家是哪種類型,因為面對各種不同國家類型,一個有能力的君主就要採取與之相應的手段。
在混合君主國,人們因為受夠原先君主的統治而願意換掉統治者,進而運用武力去推翻,但沒想到只是使情況更加雪上加霜。在這時,新君主就必須要有能力利用上天賜與的好時機,整肅異端份子,加強自己地位的穩固。最重要的是面對這樣的君主國,要將舊君的血統消滅,且不要改變法律及賦稅,就能夠輕易的使之混合。但是若是風俗習慣不同,征服者應該要親駐,因為在發生小騷亂時能快速處理,不致發生大動亂,臣民也因為可以尋求到君主的幫助而對君主感到滿意信任。君主也應該要擔任起保護弱小鄰國的首領,以及防範外國人的干涉。
我們認為某人能夠擔任統治我們的首領,是因為他能夠融入我們的生活,擁有與一般民眾一樣的生活習慣,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國家面臨特殊情況時,他能夠運用他作為君主的能力來讓整個國家的人民服從他,並且願意將權力完整的奉獻給他。

您是否同意馬基維利的上述主張?

對於馬基維利的主張我並不完全同意。在不同的國家面對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民,理當需要合適的手段去統治人民,讓人民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能夠達成這樣目的的手段,並不是一定需要運用到負面的性質的手段。好比現今的台灣其實要讓人民信任政府及領導人,先不論經濟與人民的生活好壞與否,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政府能做到對人民誠實這件事,而不是像馬基維利所言的需要用到詭計才能治理好國家。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的個人意識越來越高漲,並不是在上位者運用威嚇就能將一個國家治理好的。
我認為馬基維利所提到的負面性質,我同意這些性質是作為君王應該理解的,因為他們必須對抗敵人,應該都需要用在對抗致使國家毀滅的敵人身上,而不是將它們加諸在人民的身上,俗話說百密必有一疏,誰知到哪天人民會拆穿政府及領導人的謊言,這反而使得國家的基礎更加脆弱,一旦發生錯誤就沒有能夠挽回的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