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必須區分好人與好公民?
關鍵字:公民、外在條件、內在條件
1.亞里斯多德透過對「公民」的定義,進而推論出政體的形式與公民德性的關係,他認為,公民.猶如船上的水手,有的負責掌舵、有的負責瞭望、有的負責甲板上…等,雖然都稱作是水手,他們的功能(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指的德性)皆有差異,可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安全航行。公民亦是如此,「單純意義上的公民,就是參與法庭審判和行政統治的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要求。」(1275a 20-25)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因為各個城邦有各自的政體,如:斯巴達就沒有公民大會),不過就性質上來看,亞里斯多德約略分為「行政」和「司法」兩種,這兩種性質的公民所持有的德性不盡相同,可是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維持城邦的運作,所以亞里斯多德認為所謂的好公民,就是在他們所參與的政體中做好自己的任務即是。
2. 「公民的德性與他們所屬的政體有關」,政體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貴族政體下的公民有它們所要求的德性,不會與寡頭政體下的公民德性相同,所以公民德性就會有許多形式,隨著政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對應,不會只有一種。而好人的德性,在亞里斯多德看來,類似是柏拉圖所描述的哲學家特質,是一完整圓滿的德性,它就只有這一種形式,在芸芸眾生中是少之又少。區分好人與好公民的原因,在於好人其實是一個內在所具備的人格特質,因為城邦中是多樣性,好人的德性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有;而好公民是符合外在條件即是,只要在城邦中做好自己所負責的部分,那麼人人都會是個好公民。因此亞里斯多德才會說「即使不具有一個善良之人應具有的德性,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好公民。」好人只是好公民群體中的一小部分。
3. 亞里斯多德要區分出好人與好公民的另一原因,在於好人的德性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為他具備了完整圓滿的特質,在任何一個政體中都會是好公民,在貴族政體中就扮演成一個好的貴族政體公民、在寡頭政體中則就是一個好的寡頭政體公民。任何政體中都可發現到有這樣特質的公民,可是無法概括全體,且這樣對研究各個政體的公民德性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政治學的研究是注重在因地而制宜的好公民德性,好人的德性在這邊就不需特別考慮進來,因此特別與好公民做區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