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亞里斯多德提出了私有財產制下有慷慨的德行的替代方案,在課堂上許多同學已詳細闡述過了,便不多談。然而誰的財產制度主張較為可行呢?課堂上較多同學的見解是亞里斯多德的私有財產制,然而吾人之見解卻是柏拉圖的公有財產制。
主要原因是柏拉圖建構的公有財產制,乃是因人總是因私而廢公,故去其私而求能夠大公。柏拉圖提到「我們可以說他們之間不會發生糾紛,因為人們之間的糾紛都是由財產、子女與親屬的私有引起的。(464E)」,因此人因為私有而導致糾紛,去掉私有則這些糾紛便不復存在了。吾人認為這樣子的推論是有理而可行的。反之,亞里斯多德主張的私有財產制,倘若人總是因私而廢公,總是因為私有而充滿糾紛,解決之道卻又是給予私有財產制,豈不是非常矛盾?即便亞里斯多德強調要有慷慨的德性,但是這樣的行為真的符合人性嗎?亞里斯多德批評柏拉圖的方案不符合人性、帶來紛爭。也有諸多說法認為公有制會使得人墮落、不愛惜公有物。然而這當中要爭辯的是究竟在私有制當中尋求慷慨的美德較為可行?抑或是在公有制當中尋求公民不墮落、仍能夠勤奮並愛惜公有物的美德?個人見解認為後者反而較為可行,原因在於私有制下道德難要求公民慷慨,因為公民們得主張該物為自己所有何須慷慨?不慷慨又如何?反正本就是我的。但是在公有制當中,道德較容易的便能夠要求公民勤奮、愛惜公有物,原因便是所有權是眾人的,公民互相間便能夠監督、在道德上施壓,物是大家的怎可以破壞呢?舉例而言,在公園中順手撿起垃圾,因為認為公園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應該愛惜,這樣的情境較常被我們所見、聽聞,抑或是朋友間慷慨大方樂於共同使用錢財的情境呢?亞里斯多德的方案荒謬在於人既是因私而廢公,卻又應該採私有制。人因私而廢公豈不正說明了亞里斯多德的私有制不可行之處嗎?
我們最後舉「時間貨幣」為例,透過時間貨幣的案例,柏拉圖的公有制一點也不荒謬,而更加可行。
關鍵字:人性、私有制、公有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