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亞里斯多德卷三(99114251)


1.為什麼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必須區分好人與好公民?


亞里斯多德首先點出了好人的品德,與好公民的優越性並不是必要同時會出現的。好人追求最高的善,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遵守心中的道德規則,但不代表會具備好公民的素質。而好公民的優越性則是好公民的一切是要屬於人民的,他們要為社會與國家付出犧牲,甚至是自己的一切。反之,好人則必不可能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給人民。國家與社會是一個眾多人所組成的共同體,而多人所組成的社會所具有的現象是相當複雜的。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成員,甚至是領導者,需要有複雜的優越性來面對這一切,而非只是單一對自己心靈上與其他人保持優越。以例子來說,領導者所看到的世界與平常人是不同的,因為好壞標準與一般人不一樣,他們只在乎事情是否應該做,而非注重事情上的對或錯。而單純只是追求善的宗教領導者(因為宗教所要求的是追求自身的善),則通常很難達到統治的目的,因為心靈上的規範與物質上的要求是不會同等的。從這裡看來,一個好公民與否不會與好人的德性有太大的關連。而為何要去區分好人與好公民,因為好公民才能使社會穩定發展,並進而有可能達成更好的社會境界,好人則不一定能為社會帶來貢獻。

2.亞里斯多德如何得出多數人執政(而非優秀的少數人或富人)的結論?理由何在?

亞里斯多德首先提出少數人執政是失敗的,他認為所謂的少數人執政即是富人的執政,而富人的觀點即與大多數的窮人觀點不同,則難以讓眾多較為貧窮的公民服氣。在這種情況下,則整個社會就有可能發生動盪與不安,就也違背了亞里斯多德所希望追求的「穩定」社會。同時,他認為要達到哲學家國王的那種境界是望其項背的,絕大多數的人都難以辦的到。因此,如果多人執政能夠雖不能達到那種境界,但是他們在做錯政策決定時,會比較勇於承擔自己的錯誤,也可以提供社會更大的安定。然而,他也對多人執政也有下定義,他認為所謂的多人執政,也不能夠完全是貧窮的人民,這些多人執政的主力需要一些資產,並且願意去學習如何帶領城邦社會進步,就是學習成為一個好公民所需要的元素。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因為只有中產階級才能夠在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及慾望的情況下,持續地去追求成為一個穩定社會城邦公民的存在與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