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答亞里斯多德卷二(00114233)

1.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批評柏拉圖的要點與目的?

關鍵字:一致性、多樣性、妻儒共有、財產共有

亞里斯多德在卷二提出了我們必須考察何謂最好的政治共同體,而此時他對於柏拉圖所著的《王制篇》裡,蘇格拉底所提出的那個所謂的理想國的一些制度提出了批判和批評,而他對於其的批判有明顯的三點,即是「一致性與多樣性」、「妻儒共有制度」和「財產共有制度」。
首先,亞里斯多德就批判了蘇格拉底所想的理想國的根本思想。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城邦應該越一致越好,因此蘇格拉底才會提出了後來的諸多政策和法律。亞里斯多德則對此項前提就提出了嚴重的批判,他認為,一個城邦依但完全達到了整齊劃一,那他便不再是一個城邦了,並且會使這個城邦邁向毀滅。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城邦必須自給自足,只有一個城邦達到了能夠自給自足的地步,那他才能稱作是一個城邦,城邦裡的人都是不同的,他們秉持著互惠原則而成為一個城邦,在這樣的一個追求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那麼人們追求的便是較少的一致性而不是較多的一致性。
再來,亞里斯多德批判了蘇格拉底所提出的妻儒共有的制度,亞里斯多德認為一件事物如果被越多的人所共有,那們人們對他的關心就會越少,任何人首先考慮的一定是自己,再來有餘力才會考慮到公共的利益。所以如果這個女人是大家的妻子,這個孩子是大家的孩子,那們每個人都不會主動地去關心他們,可能最後會演變成女人只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用過即可丟棄,而孩子們也會生活在一個不安的環境裏頭,因為沒有人會去關心他們。對於這一點,亞里斯多德更進一步提出,血緣關係會限制住一些人的犯罪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倫理,就像殺了陌生人跟殺了自己的父母親的罪刑是不同的,或是說強暴自己的姐姐和強暴其他女人是不同的,亞里斯多德認為這種血緣關係的存在有利於社會制度的建立和維持,如果每個人都以兄弟姊妹父母子女相稱,反而會讓罪犯更加肆無忌憚。
最後,是關於財產共有的問題。亞里斯多德認為現在人們關係的建立,其實是有賴於私有財產的這個制度,他以為人們其實都是樂愛分享,當這個社會完全沒有了私人的財產,人們就不能以此來結交朋友或是同伴,彼此的關係反而不如在私有財產制度下來的好。所以他提出財產制度應該是「在某種程度上應該公有,但一般而論則是私有的」。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以上三點來批判了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理想國構想的目的是要告訴眾人蘇格拉底口中的這個理想國根本就是完完全全的「理想」國,是個不可能在現實上成真的,畢竟蘇格拉底沒有考慮到人性是自私的這一個天性,所以亞里斯多提藉由批判蘇格拉底來告訴世人,這個理想國或許真的很美好,但是對於現實上狀況改良是完全沒有幫助的,因為他就是個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好看美麗卻不切實際。而真實的看看我們人類的歷史,蘇格拉底在希臘雅典時就提出了這個理想國的制度,但是又有哪一個國家是實行此一制度而成為一個完美的理想國?似乎我們還未見到,也證明了亞里斯多德的批判是有其道理的。

2.針對柏拉圖的城邦衛士財產共有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什麼樣的替代方案?理由何在?您認為,誰的財產制度主張比較可行?

關鍵字:free rider、效率、公平

亞里斯多德提出了「財產在某種意義上應當公有,但一般而言則是私有的」,因為當所有的事物都是公共所有,那們就不能平等的分擔歡樂和辛勞,那們多勞少得的人必然會抱怨少勞多得或是消費過多的人們。而這個問題其實跟我們後來在歷史上所看到的共產制度所發生的問題也的確吻合,所有財產的共有導致了FREE RIDER的出現,反正做多做少最後得到的東西都是一樣,而這個道理我們不必推及城邦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在大學的分小組做報告就產生了這種狀況,小組中有人做的事情比較多,有的人做的事情比較少,但是最後拿到的成績都是一樣,這會讓做得多的人心生怨懟,當他發現做的多對他並沒有好處時,做得多的人也漸漸的越做越少,到最後就是沒有人想要做事了,這如果推及城邦,那麼財產共有制最後就會將城邦帶向毀滅。
我認為,兩者的財產制度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先假設大家的心態都是正面,那麼也就不會產生出FREE RIDER的話,那麼公共財產制的效果應該是很好的,因為這個制度同時顧及到了「效率」和「公平」,看似滿足了兩個衝突的概念,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人一出生就是為己,就是自愛(或許還不到自私,但基本上都是愛自己大過愛別人),所以財產共有制度再前提就不可能成真的情況下,自然會淪落為失敗的制度。相比之下,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部分公有、部分私有」的財產制就是在完全私有和完全公有之間取的一個平衡點,他在可行性上當然比財產公有制度要來的高,但是他必須更加謹慎考慮的是,什麼東西該是公有,而什麼東西該是私有,才能最大化政治共同體的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