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必須區分好人與好公民?
關鍵字:德性、好公民、政體
1.
好人指的是擁有完滿的德性的人,但是這種人通常很少甚至是沒有,而如果有如此德性完滿的好人我們友無法確認他是否真的是好人。
2.
亞里斯多德認為公民是可以參與統治之人,而好公民則是擁有某一部份的德性,儘管此部分的德性每個人所擁有的都不相同,但是由於公民都有一致的共同目標就是城邦共同體的安全和良好,所以亞理斯多德認為好的公民就是在其生活下的政體所追求的城邦生活指標和目標為何,並且可以在其政體下學會統治和被統治。因此不同政體下的好公民都不相同。
3.
亞里斯多德之所以要將好人和好公民做區分的原因是因為好人不一定是好公民,儘管他擁有最完善的德性。但是也因為它擁有最完善之德性,而無法成為某政體下的好公民。由於好人是不會願意做一些違反道德倫理的事情,但是不管任何政體下,所追求的目標都會需要犧牲某些群體的利益,好人是無法為了城邦目標而損害自己的德性的。相反地,好公民知道城邦所追尋的主流價值為何,他們會願意遵守這個政體下所訂定的規矩,活在此政體所建立出的習慣和文化之下。
4.
可以看出亞理斯多德認為好公民比好人更為重要,因為好公民才是可以任城邦任何政體趨於穩定和穩固的重要因子。
二、
亞里斯多德如何得出多數人執政(而非優秀的少數人或富人)的結論?理由何在?
關鍵字:政體、多數人、穩固
1.
如果多數窮人仗著人多瓜分富人財產,這樣是不公正,但是讓擁有財產的少數富人執政,倘若其沒收和掠奪群眾的財產,這也是不公正的行為。如果由某些賢明之人來統治城邦,則其餘的多數人將與榮譽無緣,失去在行政統治中任職的榮譽資格。
2.
在以上所提及到的不同政體,不管是由何種群體來統治,亞理斯多德認為都有其不公正之處。但是如果將多數人排出在公職之外會使城邦遍地都是仇敵,而使城邦處於不安定的狀態。而他認為唯有讓多數人參與議事和審判事物才是解決辦法,可使城邦趨向穩定。
3.
在亞里斯多德的多數人執政,這些多數人是有被設定一些條件,這些多數人不可以是過於卑賤之人且還要有少許的財產,他認為只要他們不要過於卑賤,或許在某些方面不如專業的行家,但是只要多數人聚在一起時,群體的判斷會優於專家的判斷。而他們多數人的財產全部加在一起時也會比少數富人的財產還要多。
4.
因此亞里斯多德以「集合體」而論,認為眾人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部分地具有德性和智慧還有明智,因此在習性和思考方面都不會拘泥於一個立場,有多面向的觀點,因此眾人,儘管他們分開時的德性和智慧輸給出類拔萃之一人,但是聚集在一起時卻可以甚過最優秀之人。
5.
而多數人的統治較能使城邦安定穩固,因為多數人統治可使那些多數人更知道其生活在的城邦正體所追求的主流價值,當多數人都同意這些主流的價值和習慣時(不管這些對不對),城邦大部分的人都願意遵守,因此或許有某些少數人反對但也無法晃動城邦的穩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