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洞穴比喻、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一、哲君所處的環境
1. 蘇格拉底透過洞穴比喻,闡述現實世界充斥著混沌不明的假真理。主流意見只是眾人趨於一致的意見,但主流意見並不代表就是愈接近所謂的真理,然而因為眾人都是這麼認為,沒有人質疑過其真偽,因此就自始至終的相信「洞壁上的陰影就是他們所看見的真實物體」。
2. 蘇格拉底以洞穴比擬現實世界中哲君所處的環境,囚徒們被綁著無法自由行動,意謂在現實世界中一般人受到了來自制度或是文化習俗的牽制與拘束,而移動假物體讓洞壁上產生的陰影的人即是蘇格拉底先前所提到假的哲學家,火光又與後面所提的陽光相比,即分別為「意見」與「知識」。他們將自己所認為的事物認為就是世界的真理,利用火光傳達給洞穴中的囚徒,囚徒們因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又無法行動,僅能憑藉從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像去認識並認為這就是世界的真貌,雖然這些影像不具任何實體,甚至其本身也不是真的,但他們不知道,長久下來,接受了這樣的認知,理所當然的就以這些能看見的東西作為認識這個世界的依據。
二、哲君的任務
1. 交代完洞穴的情境後,蘇格拉底認為,哲君的誕生與其任務就是要破除主流的見解,再來才是開始探索接觸真理,最後是把這真理帶回洞穴中其他囚徒們。然而這段過程並不容易,必須經歷過一層又一層的洗練才能得出。當洞穴中其中一位囚徒掙脫掉束縛,能自由行動時,他會面臨3次衝擊。
2. 第一次的衝擊是得知過去所看的“實體物”其實都只是陰影,意識到過去所建立起來的認知通通都是假的,也就是打破過去以來所認為的「主流意見」,就好比一開始蘇格拉底試圖去推翻掉「正義乃強者之利益」的主張。
3. 第二次衝擊是走出洞穴,看見太陽,然而一開始因為陽光過於刺眼無法直視,於是有一段適應過程,最終才能直接觀察陽光,這是比喻在尋求真理的過程,想要找到真理並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透過不斷的探索才能找到,從最初的看陰影、水中倒影,到事物本身、夜晚的月光,最後才是日光,這樣的過程就好比是先前蘇格拉底不斷地透過對話討論,一步一步去探索何謂正義。
4. 見過陽光的囚徒之所以要再回到洞穴,而不是就這樣一直待在洞穴外的明亮世界,乃是因為蘇格拉底還在建立城邦當中。「我們立法不涉及這個國家中某個階層的具體幸福,而是想要為整個城邦造就一個環境,通過換強制的手段使全體公民彼此協調合作,要求它們把各自能為集體提供的利益與他人分享。」(519E)因此,當哲學家的培養已達到完善的階段,接下來他們的任務就是必須要開始為全體的利益著想,為了要累積實務經驗,需再回到洞穴中去面對囚徒們所信仰的主流見解並與之辯證,而遇到第三次衝擊。即當這位看到陽光的囚徒想要把這個真正的事實告知洞穴中的夥伴,而又回到了洞穴,視力再一次的要重新適應黑暗,然而因為這一開始什麼都看不見的適應過程中,反而被洞穴中其他囚徒們譏笑,甚至還認為離開洞穴得不到好處,而不願離開洞穴。
5. 第三次的衝擊會是哲君在執行任務時會面臨到的難題。當從沒看過陽光的大眾都是堅信洞壁上的陰影就是他們所看到的真實物體時,要如何讓他們相信所看到的是假的,所沒見過的才是真的,是一大挑戰。蘇格拉底提到,這就要運用過去在培養哲君時所學到的辯證方法去推翻主流見解並加以探討出真理,這也正是他現在所做的事情,雖然不易成功,但仍對其理想中的哲君抱有期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