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格老孔問:「這樣的城邦是否可能存在?如何使之實現?」蘇格拉底做了什麼回應?如何使老哲人自認的奇談怪論在當前台灣成真?
關鍵字:哲學家國王、權力
- 當格老孔問出這句話時,除了詢問這樣好的城邦是否有可能存在,怎麼實現之外,或許還包含對於自己的城邦是否有可能實現這樣理想的期望。乍看之下好像只是拋了一個問題給蘇格拉底,實際上卻是留了一個希望給自己。蘇格拉底第一步先表示目的並不在於證明這個理想的可行性,何況無法證明也不代表這個對於理想城邦的敘述就是不好的,只要我們可以證明有國家的建立類似於這種理想城邦,就有可行性。第二步則是先找出須改革的部分,開始強調哲學家國王存在的必要性,將整卷帶入最高潮,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國家的國王,或者統治者能夠使政治權力與哲學裡制結合起來,否則我們的國家永遠也無法得到安明。第三部則是定義出,哲學家是什麼?蘇格拉底認為如果喜歡一件事就會喜歡他的全部,對真理情有獨鍾者,才配被稱為哲學家,相反的,愛意見者則不是。
- 若要將蘇格拉底的理想城邦:每人各司其職、受良好教育、哲學家國王的帶領。應用於台灣現代社會,我覺得是不太可能的。他強調哲學家國王的教育,除了要受音樂及體育的訓練,還要接受快樂跟痛苦考驗,確定他們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愛國心,通過了艱困的測驗,才足以成為統治者。這樣的訓練,著重的是所謂的「行前訓練」,我們假設台灣以這樣的測驗篩選出統治者,在經過重重關卡後選擇一個表現最好的人擔任統治者,但接管權力後,是不是還能保有原有的愛國心,就很難說了。當其身處高位,權力的強大容易使人腐敗,即使受過最嚴密的審核,也不一定就能克服權力的誘惑。更何況,所謂的考驗,監督者是誰?真正欽點出經過嚴密考核的統治者的關鍵性人物又是誰?這其中是否有著利益的環環相扣,選出來的最適合人選有無可能只是貪婪及腐敗的化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