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二

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字:整體、個體、城邦

從克里托篇可看出城邦賦予人民的生命、教育、保護等是如此可貴,當時的背景重視城邦更大於個人意識,所以城邦中的人民也以整體為主,城邦與人民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生命共同體。所以蘇格拉底藉由「以大見小」的概念,從城邦來開始論證,先討論正義在城邦的性質在到個別人身上考察正義,認為透過視察一個城邦是什麼樣就可以看到正義和不正義在一個國家裡如何產生。首先提到人民是因為無法自給自足,相互之間有各種不同需求才聚在一起互相幫助,進而有城邦或國家。再從這個地方開始討論城邦中所需要會各種不同技藝的人,因為每個人的專長不同所以每個人只要做好一樣工作就好,所有東西的背後都有其他需求,因此各領域專業的人都加入而擴大,人數變多所需的耕地就要增加,所以奪取鄰邦的土地而產生戰爭,戰爭需要軍隊,衛士有高昂的精神才能擁趕就能面對戰爭,但若他們本性如此,則在彼此之間及公民之間就無法避免會有衝突,若要使他們對敵人兇狠對自己人溫和就要透過培養和教育,分為兩部分,音樂藝術及體育,蘇格拉底認為小孩是最易接受陶冶的,當大人對他們講故事時,不應該說假的,但現今仍流傳許多不真實的假故事,有關諸神之間的鬥爭或諸神與英雄對親友的怨仇、陰間地府類可怕恐怖的詞彙使衛士變得敏感和軟弱,嚎啕大哭、思念亡友等使他們悲傷,或因為遇到一點小事變怨天尤人哀痛呻吟的可能,作為故事的題材都應該排除,為了培養美德他們最先聽到的故事應該是最優美且高尚的,以免影響年輕人的定見。
因為當時重視城邦更大於個人,所以蘇格拉底從大範圍的城邦切入,讓聆聽者跟著他一起從無到有的構想一個正義的城邦應有的法律、人們應該有的特質,能一一的取得聆聽者的認同,讓問題環環相扣,從他認為不應該在詩歌裡出現什麼內容,因為會影響小孩子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大環境可以影響個人,因此蘇格拉底用以大見小的方式來論證正義,不論是在當時的背景下,或是他從無到有建立的城邦下,一步一步從不同方向取得聆聽者的認同,都會顯得比較有說服力,從他確定詩歌內容後要進一步確定詩歌的措辭看來,有分模仿和敘述,大家願意模仿好人的言行彷彿自己就是個好人,較不願意模仿不那麼優秀或比自己還要差的人,進而以聲調比喻,正確的說唱者用同一聲調和同一種抑揚頓挫來講故事,因為它的變化小,反之則是什麼聲調都能模仿,因為它包含各種型式的變化,而在蘇格拉底所構想出來的城邦下,是接受前者的情況,後者反而不受歡且會被大家討厭,就像是在以不同類行的措詞來比喻正義和不正義在城邦中會有的待遇一般,因為透過蘇格拉底一層層的論證,使越後面得到的結論越有說服力。現在看來其實是滿正確的,大環境所能產生的影響比較大,所以大家才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的說法,在哪個環境,成為哪種人的機會就變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