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必定會與這個被建構出的社會產生相互關係、彼此影響,社會的結構與框架加諸於我們而形成規範,而人作為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也能察覺各種規範並且做出相應的行動。
參與討論的人都同意城邦比個人要來的大,且在Crito篇中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的言談感受到他們都以身為雅典公民而聚居在這個城邦裡為榮,因此若先探討正義在城邦裡的性質,再回過頭來在個人身上考察正義,比較容易可以發現其正在討論的東西,這種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便成功的為原本已經接近窮盡的對話開啟了另一道轉折。
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必定會與這個被建構出的社會產生相互關係、彼此影響,社會的結構與框架加諸於我們而形成規範,而人作為社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也能察覺各種規範並且做出相應的行動。
參與討論的人都同意城邦比個人要來的大,且在Crito篇中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的言談感受到他們都以身為雅典公民而聚居在這個城邦裡為榮,因此若先探討正義在城邦裡的性質,再回過頭來在個人身上考察正義,比較容易可以發現其正在討論的東西,這種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便成功的為原本已經接近窮盡的對話開啟了另一道轉折。
2. 蘇格拉底:「為了城邦的利益,統治者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公民」,(389B)為什麼非得說謊(名之為高貴謊言A Noble Lie)才得成就理想國度?(卷三)
在這裡蘇格拉底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使人民把土地看作是母親和保母,念念不忘保家衛國,把其他公民視為親兄弟,為的就是使人民能夠接受自己與他者共同構成一個共同體,彼此合作以脫離每個人之間相互爭奪權利的自然狀態;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是親兄弟,但是神在塑造人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摻了黃金、白銀、或是鐵和銅,為人類社會創造了階級,但是是具流動性的階級(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會生下什麼樣的兒子,但有時候也會有其他的類似情況,可以互生,頁387),目的在於希望每個公民能夠各事其所、各司其職,在社會中佔據不同的位置並提供不同的功能,使社會有秩序的存續下去,否則就會崩壞(銅鐵之人當政,國家便要傾覆,頁387)。
我認為在這裡的蘇格拉底傾向性惡的觀點,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高貴的謊言,才能約束人們以有秩序的生活在社會之中。在霍布斯的《利維坦》一書中也同樣對人性採性惡、自利的觀點,而因為人的理性,便互相簽訂契約讓渡權利以脫離混亂的自然狀態,在他的推論之中並沒有清楚的交代為什麼突然之間人們就開始簽訂契約了,我認為蘇格拉底的這個高貴的謊言,剛好能夠補足這個推論中缺少的這一環節。
在這裡蘇格拉底認為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使人民把土地看作是母親和保母,念念不忘保家衛國,把其他公民視為親兄弟,為的就是使人民能夠接受自己與他者共同構成一個共同體,彼此合作以脫離每個人之間相互爭奪權利的自然狀態;然而雖然每個人都是親兄弟,但是神在塑造人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摻了黃金、白銀、或是鐵和銅,為人類社會創造了階級,但是是具流動性的階級(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會生下什麼樣的兒子,但有時候也會有其他的類似情況,可以互生,頁387),目的在於希望每個公民能夠各事其所、各司其職,在社會中佔據不同的位置並提供不同的功能,使社會有秩序的存續下去,否則就會崩壞(銅鐵之人當政,國家便要傾覆,頁387)。
我認為在這裡的蘇格拉底傾向性惡的觀點,認為需要有這樣一個高貴的謊言,才能約束人們以有秩序的生活在社會之中。在霍布斯的《利維坦》一書中也同樣對人性採性惡、自利的觀點,而因為人的理性,便互相簽訂契約讓渡權利以脫離混亂的自然狀態,在他的推論之中並沒有清楚的交代為什麼突然之間人們就開始簽訂契約了,我認為蘇格拉底的這個高貴的謊言,剛好能夠補足這個推論中缺少的這一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