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 : 囚徒、哲君、回到地面
一.場域-----洞穴
蘇格拉底假設有一洞穴,此洞穴有一個連結地面上的地道,光線從此處照入洞穴內。洞穴中有許多囚徒,他們的腿、手被綁住使其無法動彈;脖子部分被迫朝向洞穴的底部後壁,而非光源處。此外,背對囚徒的地方有一小牆阻隔,牆上有火光,當地面上的人們活動時,其影子將會透過光投射在囚徒面對的洞穴底部牆上。蘇格拉底藉由此洞穴比喻世界的存在,洞穴裡的囚徒則就是世界上尚未發現真理的人,他們只能透過火光投射於牆上的影子想像真正的實體與真理是什麼,因此即使是地面上的人們拿著木頭、石頭所製的假人、假獸經過,他們或許會認為此影子就是人與野獸的實體。如此,在洞穴裡過著自認為此洞穴就是真正的世界,所看到的影子就是理所當然的實體的生活。
二.轉折-----覺醒者(哲君)
蘇格拉底假設洞穴裡囚徒中有一人覺醒,並成功解開身上的束縛,試圖逃出洞穴,這是蘇格拉底所比喻的哲君樣式。因長久居於洞穴中,無法立刻接觸到真正的光,故此逃出的過程就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過程中,哲君的視力會暫時性的失明,經過此過渡期後,他將會先看到物體的陰影,其次是其他事物的倒影,最終能直接觀察世界的光源,也就是太陽,至善及真理的所在。蘇格拉底透過哲君從地底中試圖逃出地面的適應過程,說明哲君在面臨新舊價值的衝擊與原先自以為的價值、實際真理的傾軋,最後與真理合而為一。
三.哲君任務-----回到洞穴
蘇格拉底認為,哲君在經歷地面的真理洗禮之後,不能在地面待太久,因為到此境界的哲君,其靈魂是有往更高處的方向上升的可能,因此必須要讓哲君及早回到洞穴,引領囚徒們出來。由於哲君已於地面接受到真理價值的充滿,故洞穴裡的一切事物,如正確預測洞穴裡的陰影出來時間的獎賞,對哲君而言已微不足道,此時哲君能以為了引領囚徒出洞穴作為唯一目標,全心的以己力付出。但是,同樣的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如當時出洞穴而致視力暫時性失明般,哲君必須重新適應洞穴內的黑暗,在此適應過程中,他可能因為黑暗而什麼都看不見、囚徒會將他視為異類並恥笑他,因為他無法評價陰影,甚至會為此將他綁起來或殺掉,這是哲君回到洞穴中將會遭遇的處境。而此處境則類似蘇格拉底當初受審的情形,蘇格拉底以哲君之姿與未曾見過或明白正義的希臘城邦法官們辯論正義,希臘城邦法官如同洞穴裡的囚徒,只能從光源投射於牆上的陰影想像所謂的正義,卻無法真正明白正義實際本身。蘇格拉底以先前哲君回到地面與重返洞穴過程中所遭遇的暫時性失明,說明靈魂也有視力,而靈魂有兩種類型的暫時性失明。第一種為由黑暗往光明的地方所致的暫時性失明,也就是當初哲君往地面的過程所經歷的;另一種則為由光明往黑暗所致的暫時性失明。蘇格拉底認為,身為哲君與聰明的人應該不會嘲笑這種人,而是會考察此結果的發生原因,並試圖助其改善。我認為蘇格拉底假定每個人靈魂都具有視力,是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善的心,在後天環境影響下,決定身體所朝向的是光明抑或黑暗。蘇格拉底認為,唯有將身體完全的轉離黑暗,也就是轉離這個變化的世界,才能使靈魂的視力獲得光明。
蘇格拉底認為,當哲君適應真理與光明的洗滌之後,必須要有一強制的手段使其回到洞穴,助囚徒同回地面享受光明,因城邦非為國家某個階層的利益、幸福而存在。而當哲君回到洞穴欲引領囚徒出來的過程中,如何避免使自身遭受無謂的侵擾與羞辱,我認為就是需要先前蘇格拉底於王制篇卷三所提的高貴的謊言,以謊言作為帶領囚徒出洞穴的手段,讓他們在接受新舊價值、真理洗禮的衝擊下不致崩潰,而是願意與哲君往更好的地方前進,此時哲君則可以保有自身的安危,同時達成身為哲君的任務。
最後,蘇格拉底明確指出,唯有在此生活方式下,統治者才能真正的富有,此富有的原因不在於黃金的價值的擁有,而在於過著善與智慧的生活,前提是統治者已非乞丐或餓鬼,如此才不使得統治者的職位成為競逐的獎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