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答王制篇券七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堅信、教育

蘇格拉底是藉由洞喻在說明,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一切事務,無論真假,似乎只要經大家認同和討論就會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堅信。這種堅信幾乎不會被推翻,因為那代表一種傳承和共識,也不會存在疑慮,那是一種存在人類心中無知的自大。

在本文一開頭就有說明,洞喻是在討論受過教育和缺乏教育人的本質差別。可見得在蘇格拉底心中哲學家絕對是受過一定的教育,以這個為前提,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所謂哲學家擁有超越普通平民的理性和知識,能帶領城邦公民往一個明亮的真理前進。

而哲學家處在一種人民集體的意志與自己所認知和教育到的相違背,就像解脫綑綁走出洞口並且已經是印明亮光線的一位,試圖說服與他一同成長且仍在洞內的夥伴們迎向光明。但是,夥伴們卻執著於相信自己成長環境中的一切,並且厭惡那明亮無法適應的亮光。哲學家的善使洞內的夥伴們厭惡、排斥,甚至要處死哲學家,無處申冤、不被相信的困境。

因此,哲學家必定是和公民一起生活,融入其中,讓他們即使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卻和公民沒有差距。就我的想法來看,哲學家要把人民引到接近洞口的位子,讓人民漸漸適應光亮,就好比冷水煮青蛙的道理,一天前進一步,當越接近真理時,人民接受度越高,城邦全體也會一起提升到最高的境界。就想老師您所說的,公民教育的目的,嚴格說起來就是讓我們成為哲學家,當全體都成為哲學家,哲學家皇帝便不再是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