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七(99114262)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真理,無知,哲君

  1. 蘇格拉底以洞穴作為比喻,用來描述人類對於受過教育和缺乏教育的知識本質。洞穴裡的人脖子和腿都被捆綁著,無法走動以及無法扭轉頭部,他們無法看到火光本身的實體,只能透過縫隙折射到牆壁陰影,因此他們也無法知道是真實還是虛假,若今天讓他們走出洞穴外,看見了陽光,他們會覺得兩眼直冒金星,感到刺痛,無法看見任何東西,而這些東西我們稱為真實事物。但經過逐漸適應的過程,首先為陰影,之後為水中倒影,再來就是事物的本身,最後他會看夜晚與四季的交替,也終於能看到太陽本身,而不再是透過其他媒介得知。因此才能豁然發現,自己過去在洞穴裡是多們無知,多麼不切實際,以及可笑,當他回到原先的洞穴,想告訴同伴他所看到的,但卻被譏笑,因此也為同伴們感到遺憾。蘇格拉底將那些被困在洞穴裡的人比喻為無知的人,而走出洞穴的人則為獲得真理的人,而在洞穴裡到走出洞穴,想法的改變,則是我們找尋真理的過程。洞穴的人因為無知,對於外在事物感到畏懼,害怕,因此降低他們想了解真理的動機,而走出洞穴那個人則是勇敢之人,必且他學習,接受,了解事實,他明白之前一切都是虛假的,因此他會充滿的耐心的教育著洞穴裡的人,不怕失敗,也不畏懼譏笑。
  2. 洞穴的道理就像現今的社會,有些人活在洞穴裡,只相信自己眼睛前面看到的,縱使是虛假,也不願意相信世上的真理,然後走出洞穴的人就是改變社會的勇敢之人,他們走出洞穴,獲得真理,並且希望帶領著我們,教育別人,希望改變我們的想法,告訴我們那些我們所謂的真實並不是真實,因為他走出了洞穴,而我們依然受困于此。這種智慧之人,不論受到多少挫折與失敗,即使要受盡眾人的攻擊與羞辱,甚至被唾棄,也要將真理傳送給公民,這條路是遙遠的,是孤獨的,更是漫長的,因為這就是人性,人性就是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我們現在也面對著相同的問題,我們就像被困在洞穴裡的人們,不斷對抗著那些從洞穴外面回來真理之人。哲君之所以稱之為哲君是因為他們總是能夠背負著罪名,也要將真理帶回給公民,相信改變可以換來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