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王制篇卷七(99114251)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蘇格拉底以一群人處在一個地洞作為比喻,而外面的世界則比喻作真理。當只能夠參透從外面進來光芒所打出來的影子是甚麼意思時,受囚禁的人們是沒辦法去辨識出真正的意義。這整個囚徒所居住的地區好比可見的世界,而洞中的火光就好比太陽的力量。人們就是透過這些微弱的光芒,來試圖去辨識真理。而當有人被解放之時,就是那個被解放的人探詢真正的真理,當他見到所謂的事實時,他會發現這與他原本所認知、學習到的事情是絕然不同的。因為在洞中他所能探知的只是影子,而當他又再次回到陰暗的洞穴時,發現洞中的囚徒依然愚昧,甚至將見識過真理之人駁斥為無稽之談。



然而,這洞喻說明了哲君的處境。哲君就好比在囚徒中受到釋放並在洞外見到真理的人,當他意識到原來所知曉的一切並非真理,並嘗試著回去教導自己的人民。然而,在原本的世界中,有些字認為已經窺視、甚至是了解真理的人並沒有接納哲君的想法,甚至是以能夠窺視和探出大多數真理為傲,並被大多數的人推舉為領袖的人物。因此,哲君所面臨的處境即是除了將真理帶給大眾,而同樣也要面對自以為是的人的挑戰,受到不真實的污衊與指控。同時,他的任務是要如何去說服人民所見到的真相,並教導它們去領悟,說服他們離開洞穴去探索。因為人類所知並建構的世界中,我們僅知道真理的一小部分,而真理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卻因為認知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解釋。當然,要如何去判斷是否是有見過真理或善的雛型,蘇格拉底提到,如果真的見過善的雛型,則它是一切正義、美好事物的原因。而凡是能夠在私底下或公眾生活中的行事合乎理性的人,則必定見過善與真理的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