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 蘇格拉底透過洞喻來明指關於哲君(理想統治者)、公民以及哲君必經之路。
- 在洞穴中的人,靠著火光而產生的陰影,將虛像當成了實像,且根植於心。當有人走出洞穴,對於外在的一切難以承受,但也碰見了真實的真(善)。然而,仍需花費時間去適應(學習)。待到這洞穴外的一切,徹底的成為了自己的核心後,此人須回到洞穴內去告訴洞穴人關於「真」的事物。這便是代表了,公民或是大眾,是那洞穴內,以「眼見為憑」而活的洞穴人,縱然所認知的事物並不是真實的知識以及善,然而深深相信的事物,是不容他人置喙的。若是這時,有人跑了出來,認真而耐心的讓你知道「事實上,你知道的真的是你知道的嗎?其實智慧與善是.....」,洞穴人立刻因為無知與未知,害怕而憤怒的,抗拒著那個異類-那才是真實的那人。然而,出了洞穴的人(哲君),並不會停止自己身為智慧擁有者應做的事情。哲君會耐心的、不畏艱困的進行著他要教育著人民的任務,不,應該說,進行著善的真理。很常是這樣的,關於真理,世人是非常難以接受的,除了衝擊著本身的價值觀,更常因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拒絕讓世人接收到真理。(洞穴寓言偏向前者)
- 反觀現代,洞穴人們像是既得利益者以及中產階級。他們堅持且深信著自己的論調,關於一切不相同者,因無知而恐懼著,以致抗拒著。現代的哲王,已經不再是統治者。而是一群被貼標籤的哲學家或是理想主義者。每當有人發現事物的真理以及善時,經過漫長的思考與實踐後,欲推廣之或是努力的將之實做於社會時,社會反對的聲浪將會非常巨大。
- 社會(洞穴人)將這些出過洞穴外的人(哲人)當成了異類以及反動驅動者,不論在同志的社會議題、核電的環境議題、動物的動保議題,等等事件上, 洞穴人都需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去抗衡新的概念,但或許那些概念才是真正的真理。
- 蘇氏所提到的關於哲君所具備的智慧,使之能夠即使歷經披荊斬棘,也不放棄使真理觀念傳達給公民的能力,是需要經歷漫長之路,甚至需要付出、犧牲本身的許多事物,但哲王仍不願放棄。而現在,我們就像是正在進行著洞穴人抗衡著由洞外而歸的「異類」,這樣的路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