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格老孔問:「這樣的城邦是否可能存在?如何使之實現?」蘇格拉底做了什麼回應?如何使老哲人自認的奇談怪論在當前台灣成真?
蘇格拉底最常給人的理想治國者印象即為:哲王。而蘇格拉底的詭辯,也讓人總是很難抓住蘇格拉底真正的思考軸心觀。然而這一次,當格老孔質疑著蘇格拉底所謂「正義而理想的城邦是否可能存在?」,更甚「如何使之實現時」,蘇格拉底難得的表達了其認為,哲王以及理想國是個理想,而理想很難百分之百達成,最多只能做到最接近理想的完美。
蘇格拉底以哲王做為回應,並且開始深入探討所謂的哲學治國。蘇認為,以哲學家或是現任統治者學習哲學者為王,才是治國之法。而蘇格拉底所謂的哲學家,並非漫談者,而是愛智以及愛學習者。若是以現在的言論而言,蘇格拉底所要求的治國者,即為「真、善、美」。所謂的美,並非後天添加的服飾或是外表,而是因為追求智慧、仁德以及知識學養,是渾然天成的美。而蘇格拉底在此,也說明了關於知識學養與意見的不同。蘇認為知識是建立於確切的理解認知,並且能夠運用於生活之中;而意見則是流於無知與知識之間。身為一個王,不能只有意見,也不能只聽取意見,而是需要有深厚的知識學養,並且能夠聽取他人意見,且融會貫通,不被左右搖擺,然而卻也不淪為剛愎自用。因為一個深備真、善、美的哲王,其所學習的知識,是五花八門,並非單一學識,因而在治國方面當然能夠從善如流。
放眼現今台灣,若是要成真老哲人的言論,事實上,只有四個字-砍掉重練。
因蘇格拉底所謂哲王的言論,其實即為(一個富有教育涵養的哲學)統治者,能夠深切的影響著行政人員體系、風範以及人民(此假設為大多數的眾人偏向跟隨權威,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因蘇格拉底所謂哲王的言論,其實即為(一個富有教育涵養的哲學)統治者,能夠深切的影響著行政人員體系、風範以及人民(此假設為大多數的眾人偏向跟隨權威,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以當今社會而言,所謂中流砥柱即為中產階級,而我們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絕大多數都是對於體制權威非常服從者。然而我們觀看台灣的帶領者,不談論學識學歷,光看看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融合能力(因若是同理心太過滿,則會導致處理事情流於情;若是光有能力去處理,容易忽略質化,偏向量化去衡量事情輕重)去處理國家大事,只要看看目前社會的亂象,即知狀況。而帶領者的風格,很容易使整個行政體系跟隨,因此與大眾利益有關的小事、大事,都是以非常不負責任且混亂的方式處理進行。
我們的教育,能夠使這些事情重導回正軌。然而,教育的本質,在目前也是崩壞的。我們的教育、升學成為社經地位的某一程度保障制度後,教育淪為考試,而非思考以及重組我們美好的本質。目前教育的概念,已經非常偏離真正教育所能夠給予學習者的意義。
因而,若要實現老哲人的理想,我們只能砍掉重練,因為從根就已經爛掉。我們的領導者,需要是一個深備人文素養,且積極果斷的人,其團隊也必須是志同道合者,且願意將一切體制重新整理。當然,政治總是牽連到更深層的事物-此領導者以及團隊背後的經濟能力也要夠強韌,才不會因為缺乏經費,必須跟財團或是人士合作,互取利益。畢竟,在互取利益的狀況下,本質總會受損。
台灣若想重回正軌,進入到一個以真善美以及智慧為主的社會,在目前絕對還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