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王制篇卷二ˋ三(98114114)

1.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蘇格拉底在對談之中,將話題拉回城邦的定義以及組成,在蘇格拉底的年代,城邦與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不像是今日個體觀念至上,在當時,對於雅典人來說,城邦的好壞更是和自己息息相關,因為城邦能提供給人民的不僅僅是居所,更包含了教育、生命以及價值觀等等。因而在此次辯論之中,能更成功的達到共鳴。蘇格拉底以「以大見小」的方式,去舉證當一個城邦是否正義,便可見其人民的正義與否。其論點認為,當見一個城邦的運作,便能見到一個正義或是不正義的國家產生。蘇格拉底更提到了教育以及環境的重要性。其提到,當要建築完整而理想的城邦時,各行各業必定各司其職,且人數充沛,那麼背後的訓練必定是不可少且須要紮實。當這樣的完整性一旦成立,背後所需要的版圖必定更大,那麼一個穩固的體系就會產生。而孩童就是在完整的城邦建立之中,最為基礎且重要的一環。蘇格拉底則提到了環境與教育薰陶的重要。認為我們必須要用真實而完整的教育去引導兒童,而非怪力亂神、陰謀亂鬥、悲歡離合的傳說或是故事去影響到孩童的身心。在教育與環境的完整之下,因而培育出完整的職業圈,進而得到一個平衡而和諧的城邦。因而,此城邦內之人,皆為正義且理想。



2.蘇格拉底:「為了城邦的利益,統治者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公民」,(389B)為什麼非得說謊(名之為高貴謊言A Noble Lie)才得成就理想國度?(卷三)



完整而協調的職業圈是城邦獲得利益的重要基礎之一。而所謂高貴謊言(A Noble Lie)是指對於統治者有利且可使人民信服,事實上就是凝聚城邦更強的向心力之方法。因而,這可推論成某一種程度的教育。前一題有簡述到,蘇格拉底年代與當今很不同,那時的價值觀是以城邦為基準,因而思考邏輯不完全以自己為出發點。當公民信服統治者時,必定更投入城邦,因而能夠使城邦得到更多的利益,例如:鞋匠會更熱忱的利用自己的技術達到精純的技藝、醫生能夠更投入醫治病患、士兵會為了護衛城邦而更加努力,等等。這樣的高貴謊言教育,告訴人民土地是母親與保母,因而我們都是之子,是親手足,更該共同保衛家國。這樣的共同體,若植入民心,能夠免除人民因搶奪私利而互鬥,互鬥則會造成國家衰弱,僅有少數人富可敵國。因此國家可以非常穩定的成長著。而先天的手足,縱使有著階級性(窮人、農人、商人、醫生、士兵等等不同的職業),然而這樣的階級是有可能破除的,只要努力向上著,就有可能改變。在這樣的高貴謊言之下,有著規範、能夠使民心凝聚、且能讓人向上,因而說謊能成就理想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