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答王制篇卷七(00114284)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洞喻、善的型

一、洞喻 
  
  蘇格拉底想像一個地洞:一群從小脖子及腿部就被捆綁著的人們,他們眼裡的世界,是火光投射過來的影像,他們認假為真。並於地洞的世界裡,以敏於認別影像、記住影像順序、預言影像後續為榮譽等,爭奪權位、競爭榮譽與表揚。

  
二、哲君的處境

  哲君在洞喻中被假設為被鬆了綁、並轉動脖子環顧四周的人。首先,他見到了原先在背後的光火、那些從矮牆上經過的東西。其次,他沿著通道走出地洞望見了陽光。蘇格拉底給予這個假設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於是哲君推論出太陽是主宰天地萬物運行的根本,以此譬喻哲君是位見過「善的型」的人。

  蘇格拉底以這被鬆綁的人譬喻哲君,當他望見「善的型」,他的靈魂便渴望在高處飛翔,當哲君欲將他所看見的「善的型」與不曾見過「善的型」的人們分享,便如同「那些囚徒難道不會說他走上去一趟回來後就把眼睛弄壞了?連產生上去的念頭都不值得了,甚至囚徒們會想要將曾走出洞穴的人殺了」,會因囚徒的無知,而自身難保。因此哲君面臨:想要為正義辯護,想要示眾人真實的善與美,但眾人及對手卻未曾見過正義本身!

三、哲君的任務

  其實蘇格拉底在洞喻中僅說明哲君的處境,而沒說明哲君的任務。但蘇哥拉底認為哲君的養成,出自於城邦的生養教育完成。對於哲學家而言,哲學家已經接受了比其他人民更好、更完整的教育(如曾經從走出地洞,望見真實的陽光),哲學家有能力同時過兩種生活,因此哲學家更應輪流下去與其他人一同生活(如從地面再度進入地洞)、使自己擅於觀察洞裡的模糊事務。  
  因哲學家的心靈是清醒的,他知道洞裡事務的真假、與什麼原型相似,他已經見過善的本身、正義的本身及美的本身。因此,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會以「這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這樣的知見回到洞中,以最不熱衷權利競爭的姿態(因為知道真相),來治理城邦(於地洞中掌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