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答王制篇第七卷(00114258)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來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哲君、善、真理


  1. 蘇格拉底透過一群人在黑暗的洞穴生活來比喻哲君的處境和任務。他描述,在一個黑暗的洞穴裡,有一群無法移動的人被囚禁在裡面,走不出來洞外,但裡面卻有一點火光會放出光亮,讓他們能稍微看見事物。當有另一些人高舉著各種東西向他們走來時,那一群人會看到那些被高舉著的東西所產生的陰影,並將它們當作真實的物體,且不論影像或是聲音,皆會使他們誤解原本事物的本質。
  2. 若有一天,原來被囚禁的人重獲自由,他將會無法直視那團火,如果有人告訴他,說他過去看到的東西都是虛假的,他將會不知所措,無法確信。當他走出洞外,會感覺痛苦、無法適應,並認為黑暗才是舒適的。而若有人願意回去將洞外世界的光亮告訴依然在黑暗世界的人,他也許會受譏笑、放棄,但他要是能堅持、成功改變其他人的想法,那他就是蘇格拉底所形容的哲君,因為光明和善便會被所有人認知和信仰。這就是蘇格拉底的「洞喻」。
  3. 蘇格拉底將洞穴的黑暗比做可見世界,而洞中的火光好比太陽的力量,太陽代表的可見世界中的光芒,他是善的型,卻不是善的本質,善的本質在洞外的世界,也就是知識和真理,而在可見世界中的我們,大都看過善的型,卻沒有去追求洞外的真理。哲君的任務便是要在走出洞外世界頓悟後,回去黑暗世界告訴那些已經有先入為主觀念的人說,你們看到的不是真實的事物,而只是事物的陰影,哲君要做的,便是要他們相信善,使之靈魂的內在力量得到提升。
  4. 可是當哲君回到洞穴,因為無法很快適應黑暗的環境,反而會被同伴譏笑和不信任,就如同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那般,想要將真理帶給他們同伴,反而招來殺生之禍,更像是當時雅典哲學家的處境,被當作瘋言瘋語的人和不切實際的人,這就是哲君的處境。
  5. 要改變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根深柢固的習性,可以把它形容成要一位穆斯林信仰耶穌一樣困難。當台灣的人民連藍綠的框架都無法跳脫的現況下,又如何能夠想像人們可以看破眼中的虛無,相信所謂的善。更何況哲君這種先出世再入世拯救眾生的概念,又有多少人能辦到、能堅持、能實踐? 蘇格拉底所謂的哲君究竟能不能帶來真正的光明我不知道,但台灣和真理之間確實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