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字:正義、城邦、教育
在進入從城邦的角度探討正義之前,蘇格拉底在和許多人的答辯過程中,多是用比較狹隘的範圍來定義正義的本質,例如透過正義是強者的利益,來做為正義的概括。但很顯然地,蘇格拉底的言論並沒有成功說服眾人,甚至我覺得蘇格拉底有時候也無法做出有力的反駁,而將他們的對談一次又一次的牽引到別的方向去。因此,在經過激烈的爭辯之後,蘇格拉底開始將對話引導到從城邦中,並且獲得對話者的認同,去找尋他們的答案。
我認為透過「先讀大字後讀小字」之所以能獲得共鳴,主要和當時的時空背景有很大的關係。身為雅典公民,生活絕對和城邦脫離不了關係,在當時的主流價值中,城邦的一切高於個人,因此蘇格拉底改變策略,從一般人的主流思考中去討論,才能獲得對話者的認同。公民無法脫離城邦的群體生活,雅典人將國家視為至上,一個正義的城邦的建立,在雅典人的生活中,無論是風俗習慣、法律、教育等,處處都影響著他們的思維,生養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關鍵,也是構成正義的城邦的必要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引導著公民變成一個正義之人。蘇格拉底從總體(城邦)反推回去論個體(個人),如果一個城邦的組成是正義的,構成關係和靈魂都是正確的,那麼在組成城邦要素中-個體,必然也是符合正義的,也就不會有不義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