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答王制篇卷七(00114228)

Q: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來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洞喻、哲君、一般人
  
  1. 首先,蘇格拉底先敘述一群人四肢與脖子被綑綁,在行動受限的情況下,困在僅有火光與矮牆的洞穴中,這群人對世界的認知與了解,僅侷限在整個洞穴中,因為他們無法自由行動也因此更無法通盤認識自己所存在的世界。有那麼一個人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離開洞穴,從離開洞穴後,自己舊有的認知與真實世界中相比的衝擊不接受,到後來逐漸接受,甚至了解洞穴所帶給他的不是全部的世界,所感到的深刻感觸。爾後,蘇格拉底推論這個人如果再次回到洞穴,不僅會嘗試告知原本的同伴更會想辦法將他們帶出洞穴。
  2. 洞喻的故事是蘇格拉底用來暗喻哲君所處的處境與必要完成的任務。筆者認為從故事的開始,就可以認知到哲君並非為一個擁有預先優勢的人,蘇格拉底的設定是從一群人中,有那麼一個人,並不是具有特定條件的人鬆綁了捆索逃脫,開始離開洞穴。洞穴可以暗喻為一般人,常人所了解的"我們眼中的世界",而非"真正的世界"。離開洞穴的那一人,之所以在後來成為哲君,並不是他天資特別聰穎,而是他摒棄了他原本以為的世界,轉而接受世界可能的全貌。
  3. 了解世界的全貌後,哲君有可能回到洞穴希望開導,告知昔日同伴,當初他以為/他們以為的世界不是如此,然而這時,哲君的意見根本不可能被接受。眼見為實這四字,基本上是人類發展至今最常用來感覺了解這世界的總括。洞穴裡的人,不可能接受不是自己眼睛所見,甚至背于自己畢生所看到的話語;更遑論,哲君的言論是背于多數人之見,所以他在勸導後遭受到的抨擊與否定是可以預見的,也因此使他的任務更為艱難。洞喻中的太陽可比作真理,另外一方面洞穴中的火光也可以算是洞穴中人們以為的真理,我們可以藉此換個角度思考,究竟是炙熱的太陽較讓人接受,或是火光較平易近人?我認為如果從此推斷,也不難想像,為何一般人會以狹小片面的事實為之真理了,人們的種種行為與價值觀大多數皆從靈魂之窗"眼睛"觀看,但就如蘇格拉底所說:"整個身子不轉過來,眼睛是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的。"(518D) 從整個靈魂去感知真理的人在這世界上其實只有少數,也因此哲君的處境艱難,完成的任務更顯龐雜。除了需要肩負說服眾人的任務,蘇格拉底認為,哲君有可能因為追求更高的理想與境界,拒絕去承擔與教導那些尚不明瞭事實真理的人們。但如果是真正了解正義本質的人,會因為他是正義的人,而願意去承擔這項複雜艱辛的工作,而非推諉塞責。另外一方面,我認為蘇格拉底並不認為全知全能者才能為哲君,因為真正的全知全能只有神祇,作為人還是有他不知的一面,然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哲君的確比一般人通曉更多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