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答王制篇卷七 (00114221)

蘇格拉底如何透過洞喻說明哲君的處境與任務?


關鍵字:蛻變.說服.真理


  1. 蘇格拉底以洞穴作為故事開頭,一群人從出生就待在黑暗的洞穴裡,脖子與腿都被綑綁著,無法移動,狹長通道外的洞口會透出一些火光,當有人舉著東西經過時,囚人們看到的其實是陰影,但他們卻自幼把陰影當作是實際的物體,原因也只能歸咎於他們從來不可能有機會透過雙眼去觀察到實際物體的樣貌。
  2. 等到囚人有一天可以踏出洞外,再次注目那火堆時,他必定因眼花撩亂而痛苦萬分,且無法相信自己的觀念是錯的,那火堆才是真正的物體,過去所看到的都是虛假的。當他了解到日月星辰,一年四季的交錯,他將不願再回到洞穴中接受禁錮,他會發現生命的真理。而當他再次下去洞穴迫不急待想告訴同伴們洞外的真相時,他將被譏笑,將被不相信,且將因自己視力一時無法適應洞穴的黑而顯得與同伴格格不入。
  3. 蘇格拉底把公民比喻成洞穴裡分不清是非對錯的囚人,而一旦走出洞外,辨識了世界上最唯一的真,即"善",當下靈魂上升,成為哲學家。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的是,其實囚人本身眼睛未瞎,是看的到光的,只要轉一下脖子方向,爬出去洞外,就能看到方向 ; 反之,若是雙眼全盲的瞎子,硬要塞視力到他的眼睛,也只是白搭。
  4. 總結而論,公民是有瞭悟至善的能力,是可以了明白真理的,只要靈魂上升,就是一個哲學家。而哲學家受到如此好的教育,就應該身兼二職(哲學家+政治領導者),工作就是要去說服公民們何謂正確的善,就算公民盲目。不過,當哲學家國王追求到那最高的至善時,又怎麼可能還會想要再回去那又黑又混濁的洞穴說服無知的公民?蘇格拉底提到,這是像正義的人提出正義的要求,亦不容辭!若一國之君沒有這樣的胸襟,則不可能成為哲君,所以,哲學家國王的必須在35歲~50歲下地洞,整整15年的滋養時光,這就是這學家國王的退休哲學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