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以人心檢驗民主─答申辯詞提問(00114247)

公民如何自察所處之民主政體的狀態,即處於正常或腐化中?如何挽救?如何避免?或向上提昇和向下沈淪乃自然循環,勢之必然,人力無可抵擋、改變或消弭?

        何謂民主?不同的學者給予了不同的定義,諸如Robert Dahl提出了八項定義及要件、Schumpeter主張是一套決定政府人事的制度安排。然而檢視這些定義,觀察的似乎只是外部的制度或法規,所看到的只是外觀,但是民主的制度就是好的嗎?有一套民主的制度就是民主了嗎?換言之,有著民主的外觀,其實質上就是民主嗎?就是好的嗎?亦或是可能出現表面看似民主、有著民主的制度,而實質上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呢?因此本文嘗試著由「人心」的角度來檢視民主制度。

        依照申辯詞內容來看,我們會發現,制度上有任何的瑕疵嗎?不就是完全的民主嗎?由公民組成的會議,比之現在的代議民主更加的直接,豈非更加民主?然而吾人若因此而下定論說其結果是好的,是對的判決,套用在蘇格拉底一案似乎又顯得背離我們的認知。

        因此,吾人認為檢視民主,不在其外觀,而在其內涵。所謂內涵,即為人心。蘇格拉底之死,其問題不出在民主制度之上,而在於參與判決的公民之人心。我們檢視申辯詞一文,制度不夠民主嗎?給予了被告充分的發言,甚至是肆無忌憚的發言,也符合當時的程序,更是由多數人所做出之決議。就外觀而言,似乎沒有瑕疵。然而倘若我們進一步的來思考人心的問題,會發現中間數度公民們想打斷被告發言、鼓譟,以及過去蘇格拉底擔任500人議會議員時曾發生的事件,只因其觀點、意見不同於其他人而遭到多數人的申斥,甚至欲加以逮捕、監禁。(32B)   我們能說這是制度使然嗎?問題不出在制度上,而是公民人心中沒有民主之觀念。

        再舉一例,一戰後德國建立的威瑪共和,其憲法制定得非常完美,就外觀上而言,無疑是個民主的國家。然既是如此何以威瑪共和維持不到十五年的時間便瓦解了呢?曾有學者用統計數據加以研究,發現當時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德國公民支持民主制度,其他多數的公民是反對民主制度的,也因此該學者戲稱威瑪共和為「沒有共和人士的共和,沒有民主人民的民主」。然而,沒有民主人民的民主,只空有一個民主的殼,還能被稱為民主嗎?因而檢視民主政體之狀態應觀察人心,是否符合民主精神,尊重多元、尊重少數、平等、自由,才能夠界定其民主政體之狀態。

        然而若民主政體正在向下沉淪,該如何挽救呢?申辯詞一文中,蘇格拉底給予了答案,發揮一隻邙子的作用,去勸導、喚醒、指責。(31)
具體而言之,我們引聖雄甘地的一段話「民主精神並不是機械式的廢止形式來調整制度,而是必須改變人心」。換言之,解決之道便在於去改變人心,在人心中種植民主的種子,將人心帶向民主。

        以我國的現況做說明,檢視我國的例子,自民國76年解嚴我國民主化以來,外觀上自由開放、有公平的選舉、有多元的聲音。然而,這個民主政體現在正處於哪一種狀態呢?我們不妨來檢視人心。現在社會被許多人批為非藍即綠,似乎認同一個政黨便會因此而失去理性完全的反對其他主張其他黨派,這樣子的心態與威權或極權有何不同?只不過是威權時代只有一種主張、一個黨派來壓抑其他聲音與其他黨派,而現在是兩種或多種主張各自互相壓抑。再者,法治也完善的建立了,幾乎人人都知道關說是違法的,法律也有規範並能加以懲罰,但是矛盾的是,現今在我國公民仍常希望透過立委、議員等民意代表施壓、關說來達到其利益。以上種種似乎顯示出的是我國的民主政體處在一個沉淪的或說是不佳的狀態。如何解呢?也許便要期許吾等政治學徒們扮演起邙子的角色,去改變人心、將公民的觀念提升至具備民主素養。

關鍵字:民主、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