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三提問
關鍵字:好人、好公民、多數人掌權
-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必須區分好人與好公民?
因為必須在城邦內才能展現人的本質,而城邦是由一定數量的公民所組合而成,必須先尋求公民的定義才能知道城邦應該擁有怎樣的政體才是最好,而公民的定義是參與法庭審判與行政統治的人;好人跟好公民之間的德性是否有不同應該確定公民德性有什麼內涵,每個人的德性有所不同,但公民的共同目標便是共同體(政體)的安全,所以政體和公民德性有關,而政體有許多形式,所以好公民的德性不能以唯一的德性為完滿,而好人具有完滿德性,而城邦既然是由一群公民所組成,但不可能全部的公民皆是好人,所以公民的德性不會只有簡單的一種,好人與好公民的德性也不會相同,好公民德性應該是指既能統治和被統治,所以亞里斯多德區分好人與好公民的原因在於就算不具備完滿德性(好人)也能夠成為一個好公民。
- 亞里斯多德如何得出多數人執政(而非優秀的少數人或富人)的結論?理由何在?
亞里斯多德認為君主政體和貴族政體的統治者皆為共同利益著想,差別指在於由一人或多於一人但仍為少數人統治,而執政者是多數人的為共和政體,僭主制、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則是他們的變異,意指為單一統治者、富人或窮人謀求利益,所以變異的政體的差異在於沒有為全體公民謀求共同利益。而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差異並不在於人數多寡而是財富的差別,因為富人也有可能佔多數,所以不一定多數人統治皆為平民政體。
關於權力的歸屬,不管是何種政體皆有其困難的地方,但是德性和公正並不會毀滅一個城邦,亞里斯多德先舉例若暴君以強權壓制他人就像是群眾壓制富人,那讓擁有財產的少數富人來掌權是否就是公正的?再來舉例若是由優秀的人掌權,那其他人必然與掌權無緣,若是同一群人一直佔據官職,那麼這些人就會被屏除在外,而若讓最優秀的人掌權,那就會更多人與官職無關,而公民中的自由人和群眾既無財產也無優秀德性,若讓他們擔任最高職位以及撇在一邊都是不恰當的,唯一的辦法是讓他們參與議事和審判事務,所以總結來說他認為多數人執政勝過由優秀的少數人執政來的好,而且多數人的總合大於個人或少數人,儘管個體並沒有比他們優秀或是德性更好,亞里斯多德想要創造一個穩定的政體,或許知道怎樣才是好的生活,但是實際上完全施行是有困難的,我認為亞里斯多德只是藉由否定由少數人和富人值權是有缺陷的,來得出由多數人掌權是較好的,由多數人掌握只是為了不讓城邦內的人互相仇視而不得已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