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維利為什麼要提出君主的哪些專屬德行?
關鍵字:一貫性、德行的形式
我認為提出君主所具有的哪些專屬德行是為了要去確保整篇君主論論述的一致性並加強其論點的邏輯性與合理性。自古以來究竟誰能夠定義出一套通用於各國各政體的治國良策,且同時又能讓人民完全服從其君主,使國家內部沒有任何紛並得以永遠不致滅亡?很明顯的並沒有。更何況就算有的話,也會因為持有它的君主本身所具有之不同的能力、特質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而造成不同的效果;那究竟一位好的君主需要具備甚麼樣的能力與特質?我想這個問題在馬基維利的內心當中其實也經過一番掙扎與拉扯;就我們從君王論中所提到:君主必須要顯得慈悲為懷、遵守信用、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誠篤信鬼神,並且還要這樣去做,但是卻同時要有精神準備作好安排,當有需要轉變態度的時候的時候,君主要能夠且懂得如何做出這樣的改變。可見他並未將這些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美德視為是沒有必要性的存在,而重點則是在於它是以甚麼樣的形式去表現出來。 但是我想或許是由於其過去的生長背景以及環境的關係,對他而言,權勢、力量在他的心目中更顯得其所具有的實際性與必要性,且從歷史上來看其觀點似乎也符合整個脈絡的演進;而這也因此反映在他對於一位君主所應具有的特質上;就像馬基維利在文中所提到的:要得以成為一位好君主就必須懂得如何運用詭計,並活用狐狸與獅子的性格,如此才能使君主得以穩固地握有其權力與控制國家與人民…等等。也因此,為了要完整的貫穿自己思想的脈絡,即便他對於這些德行存在的必要性不是如此的確信(因為權勢與詭計可能不過是慈悲為懷、遵守信用、合乎人道、清廉正直等美德的另一種的表現形式而已)仍提出這些君主的專屬德行,並利用歷史上的部分例子來做呼應,以便加強人們對他的認同。
為什麼君主德行與平民美德不同也不應相同?
關鍵字:利益的本質
我覺得這是由於君主與平民這兩者本身在國家所扮演角色的本質利益上就有差異的原因。馬基維利有提到一位君主除了戰爭、軍事制度和訓練外不應該存有其他的目標,也不應該存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應該把其他事情做為自己的專業,因為這是一位君主所應具備的唯一專業;對於君主而言,他所做的一切必須是要鞏固自己的權利、地位與國家的穩定,並避免人民對自己產生厭惡之心,因為如此才是符合他自己目標的利益;但對於人民而言,就馬基維利來看大多數人只要自己的財產和體面都沒有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們就安居樂業,並對此感到滿足。所以他們沒有存在必須像君主一樣有必須去鞏固的權力、必須思考著如何怎麼樣才能獲得更多的領土又或者是如何壯大自己國家的軍事武力。就算有,相較於君主而言,君主與人民所追求的程度與形式也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各自不同利益的情況下,君主所應該具備的德性與人民所應具備的美德當然也會不盡相同,表現的形式與在表現出這些美德時所持有的心態也無疑是如此。當然這必須建立在這些美德是真正有助於他們達到這些目標並獲得利益的前提之下才會成立的。
您是否同意馬基維利的上述主張?
關鍵字:穩定性、準確性
我會同意馬基維利任所說君主必須要善於運用權變來達到國家或是自己的利益之說法,並竟在國內外的政策上,沒有人能夠準確的預測所有事情的發展,所以在面臨未知的挑戰與危機時,君主本身所擁有的決策上的彈性更顯著重要。但是我覺得證並不代表他一定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比方說:某位君主為了因應每次不同的國家危機,也因此在每次的決策上都有相當大的變化,且國家都因次順利的度過危機;但這樣的做法在國家動到的時候或許適用但在國家安定的時候,是否可能因此降低了周圍的部屬和人民對於他的信任?只要最後是對國家與人民是有利的,無論其過程與使用的方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嗎?就算他當初提到這些方式當然必須是不能引起人民反感的做法,然而在做一個決策之前,又如何準確預測它會不會對人民造成反感呢?若僅靠是否侵犯到人民的財產和體面來判斷的話,是否過於牽強?那進而即便君主對人民來說是可懼的,但在他們的心目中此君主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否可能會降低?因此即便對於一位君主來說,他顯得自己本身具備所有馬基維利所提到的特質,而人民也確實認為它具有這些特質的情況下,是否仍可能在無意間之下引起人民的反感,進而危及自己的地位與國家的存亡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