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答亞里斯多德卷四(00114260)

亞里斯多德如何推演出心目中可行的最佳政體?如何構建這類政體?
關鍵字 :中庸、政體
    
        每個城邦都由許多不同的部分所組成,而那些構成城邦不同的要素,或多或少加入政體,所以城邦的政體不可能只有一種,必定存在多種形式。亞里斯多德先由平民政體以及寡頭政體著手,探討兩種政體形式上的不同。
1.平民政體:分為五種形式。貧富平等,無一方主宰另一方、多數意見作用、官職有不高的財產要求,被剝奪就不得參與官職、具有公民身分就有權參與行政以及群眾決議大於法律權威。
2.寡頭政體:分為四種形式。任官須有極高財產要求、仍有財產要求但空缺可由公民選舉出填補、世襲、除了父傳子的世襲外,統治者的權威凌駕法律之上。
        亞里斯多德發現城邦的政體有演變的法則,由好到壞,第五種的平民政體和第四種的寡頭政體相對應,人治大於法治,政底因而變得不穩定,因此需推行好的政體去打破此一演變規則。接著探討到貴族政體以及共和政體。
1.貴族政體:由最優秀的人所構成最符合德性的政體,官員不只要看財富還要看德性。考慮到財富、德性和平民就可以稱作貴族政體,是平民主義和德性原則混合的產物。
2.共和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的混合,傾向於平民政體稱為共和政體,傾向於寡頭則稱為貴族政體。
        貴族政體的準則是德性,寡頭政體的準則是財富,貧民政體的準則是自由。混雜著財富加自由的稱為共和政體,多加上德性則為貴族政體,兩者之間並無太大差別。共和政體以及寡頭政體就是接各自採用了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的一個部分,例如:寡頭政體中以選舉產生官員、平民政體中不以財產作為標準等等,介於兩者之間,各取其特徵。政體是城邦的一種生活形式,而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的德性,德性又在於中庸,那中庸必然是最好的生活。一個城邦中有三個部分,極富、極窮跟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階層。位於中間階層的人,擁有一筆適當的財富,足夠支撐其生活所需,因此不會覬覦別人的財富,也不會引起窮人的忌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人們最理性。由上述可知,合乎中庸的政體為最好的政體,只有這樣的政體可以排除黨爭,防止政體向任何一個極端演變。
        介於兩極端之間的中庸政體為最好的政體,立法者應將中產階級納入政體之中,顧及中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史中產階節的權力可以超越另外兩個極端階層,或至少超越其中一個,這樣的情況下政體才可能保持穩定,進而越持久。其餘法律規範也不應過度偏袒其中一方,應調節其規定使富人跟窮人皆願意共同參與政治活動,例如:參加者得津貼、不參加者罰緩,但也應實施門檻,避免使其中一方的勢力又過度高漲,各自結黨,只顧及己利。中間階層人數大於二分之一、財產總額大於二分之一,德性中庸,是最適合掌權的階級,如果一個政體缺少中產階級,內亂很快便會來到使城邦毀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