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格老孔問:「這樣的城邦是否可能存在?如何使之實現?」蘇格拉底做了什麼回應?如何使老哲人自認的奇談怪論在當前台灣成真?
關鍵字: 哲學家國王、教育、專長
面對蘇格拉底提出一連串建立正義城邦的過程,格老孔詢問正義城邦如何出現。蘇格拉底認為要建立一個完全符合正義的城邦是不可能之事,但造就一個盡量接近的理想城邦則可行。
首先,由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或現任統治者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指出研究哲學和從事政治領導的事情天然屬於這些人,由他們擔任統治者對其他那些不研究哲學,只知道跟隨領導者的人也是合適的。哲學家國王的概念在此出現,將整卷帶入高潮。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哲學家是愛智與愛學習者,具有理型的知識,如美自身;但喜愛聲光享受之人僅愛繁多美的事物,不承認有美的理型存在。前者處於清醒狀態,且擁有知識;後者則處於睡夢中,且僅有意見。因此蘇格拉底認由哲學家來治理國家是最理想的。
端看蘇格拉底針對理想國的描述,其實可以發現蘇格拉底造就治國人才的方法在於教育。回顧當時雅典的民主制度背景,由於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化,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抽籤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因此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若要使蘇格拉底的理想國在台灣實現,我認為第一步即是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台灣,我認為在蘇格拉底在某些治國之道與孔子不謀而合。孔子提到「學而優則仕」,明確指出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加上台灣為一民主國家,透過投票產生的領導人肩負著人民的期望。因此人民從小開始接受深養教育,並從中選出愛智與愛學習,並具有理型的知識、表現最優異者擔任國家領導人,由於受到謹慎完整的教育,符合哲學家條件,在面對權力、慾望之時能不為所動,並用其知識與智慧智理國家。此外,那些未擔任領導者的人民同時也長期受到深養教育的影響,價值觀自然不會偏頗,更不會因人云亦云扭曲了良好的民主制度,如此也符合蘇格拉底所說由哲學家擔任統治者對其他那些不研究哲學,只知道跟隨領導者的人也是合適的。
第二步培養每個人的專長,因為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當哲學家的資質,但是在特定領域上卻擁有優秀的能力,因此將這些人以其專長領域加以區分,使他們未來能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重視人民的「質」,使國家得以得到更好的發展,也不會出現人才危機的問題,也就更不會產生由不合適的人擔任國家領導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