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建構?(卷二)
關鍵字:國家利益,互利,共構
卷二是由蘇格拉底試圖推翻『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所延伸,卷一我並不認為蘇格拉底有成功獲得他人的支持。
卷二則討論正義的本質與意義,我個人認為在當時雅典城邦的情況與現今截然不同,當時城邦是以互補不足,重視國家利益勝過個人利益,蘇格拉底當時的論點是以大到小帶入主題,並且以小到大的方式作為分析論點,這樣的回避問題,擇輕避重一直都是蘇格拉底的專長,但他也總是能成功轉移話題。一個正義之人,就像是一個城邦,然而一個正義的人並不是天生就是正義,則是靠教育以及環境培養出來,就如同一個城邦,它需要會醫術的醫生,掌舵的舵手....等,這類的人可以運用他們的技藝幫助他人,而這樣的技藝也並非是為了利益而學習,這樣的方式使人們互利,並且共構一個理想城邦。
因此,一個人若有正義,就像一個完整的城邦,裡面擁有互利,以及學習,並且互相幫助,這些連結構成一個城邦,種種的因素及為正義,這樣環環相扣的正義,裡面的人也都屬於正義之人,在這樣的因素下,建構城邦必然能成為正義的城邦,也可說是理想城邦。在過去人民都是城邦為最高精神,因此國家利益勝過個人利益,在這樣的連結,人民都為城邦付出,並且藉此衍生為理想城邦,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論點,也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