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王制篇卷二回答 (99114142)

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字:個人意識、城邦意識、生命有機體

蘇格拉底選用「以大見小」的方式,可從兩個面向去探討:

1.      時代背景下的價值觀
(1)   古代與現代對某些名稱的概念總會有歧異,以「投票權」為例,從過去認為成年男子有投票權即可,到現在已擴及至婦女、黑人及弱勢團體之中。古希臘對「民主」認知也與現代不同。在現代社會,我們所說的民主,其實有著自由主義的內涵,尤其是在「個人自由」方面。以中華民國憲法為例,從第八條開始,一直到第十四條列舉出人民各種自由權,第二十二條則概括其他為列舉出的自由權,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是致力於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防範及約束公權力的侵犯。

(2)   相較之下,古希臘人雖然創立公民身分,由公民投票決定國家決策,然而他們所行的民主並沒有包含現今所說的「個人意識」概念。由於當下所處的地理環境與時代影響,古希臘人對於城邦視為一個「生命有機體」─大腦(統治者)統率各器官(人民),以形成健康的身體(國家,即城邦),只要這個有機體是健康,那麼其裡面的各項功能運作皆是正常且健全。因此,比起「個人」意識,古希臘人更看重「集體」意識,只要城邦能夠健全的存續,那麼城邦之中的人民必定也是良好。

(3)   由於同樣身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蘇格拉底也對城邦是「一個生命有機體」的概念,因此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只要能推論出正義的城邦輪廓,必然能認為城邦中的人民也具有正義的特質,名正言順的就能用「以大見小」的方式來論證。

2.      論證的方便性
(1)蘇格拉底選用這樣的策略方式,一方面是基當時帶的時代觀念,另一方面也深知要論證個人的正義具有什麼樣的特質絕非容易之事。若要論如何培養出一位具有正義特質的個人,那麼不僅要考慮個人內在的培養方式(該學哪些可培養出正義的知識、哪些事物是負面影響不該被接觸到),亦要顧及到外在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家人、朋友的影響會是正面還是負面、身處的生活環境是單純還是複雜),變數眾多,且由於要考慮的事物過於繁雜,也容易被聽眾質疑或反駁。
(2)若是論證出一個具有正義特質的城邦,雖然要建構出一個理想城邦也並不容易,但若是與從個人角度去論證的方式比較,後者所論證的過程會相對簡單。一旦能建出理想城邦,那麼就可直接將正義特質套用在城邦中的人民身上。

3.      結論
蘇格拉底能使用「以大見小」的策略,我認為他能成功選用,歷史背景會是主要原因。乍看之下,會覺得他很投機取巧,因為城邦只須建立一個即可套用至底下全體人民,人則有太多因素須考慮進去,難以思考周全。選用對自己的有利的論證方式乃人之常情,因為當下的古希臘人對人與城邦的關係皆理所當然認為是「生命共同體」,環環相扣。若他身處於現今這個時代,當然引起不了眾人的共鳴,因為現代的我們都認為,每個人皆為獨立個體,一個人的意識都無法被他人意識所取代,更無法接受國家的意識更能套用在個人身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