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王制篇卷二回答 (00114249)

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字:個人、城邦、集體主義、個人主義

1. 蘇格拉底的由大見小這個提議,在當時的對話中並沒有對話者反對。但是再我看此卷時,有的時候卻轉不過來。我認為和當時的公民思想有關。在當時的雅典城邦,公民是組成城邦的主要元素與現在大多的國家中,人民是組成國家的成份的這個想法並不相差太遠。但是在當時的雅典城邦,個人的關係是無法獨立來看的,當時認為之所以成為城邦是因為可以互補各自的不足,是一種交換利益所組成的。但是現在的社會,以個人主義為崇尚。以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重要性。與當時雅典城邦所認為的個人並不相同。

2. 對我來說雅典城邦比較偏向集體主義,即使城邦中的公民擁有公民權,但是在整體的城邦意識還是大於個人的。在申辯篇當時城邦的法庭,判決的結果是以多數決來決定。看的出當時城邦整體的集體公民的想法決定了個人的生死甚至是事實的判斷。而在克里托篇當中,蘇格拉底決定赴死的其中一個原因為不想違背法律。這個法律並不一定是明文法,而是長久以來城邦中的習慣,是大多數公民所認同的集體價值。

所以以上述兩點,我覺得蘇格拉底將何謂正義?的這個問題,由個人的探討轉由城邦的討論在當時並不會讓在坐的其他人覺得弔詭。是因為他們當時的城邦價值集體是大於個人的。而且這個想法是大多是人所贊同的。所以當蘇格拉底將正義城邦的角度進行討論,不僅避過了之前無法以個人角度的成功辯論。之後也成功的把理想的城邦也帶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