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先讀大字後讀小字」的策略何以能獲得對話者的共鳴,而得以進行理想城邦的構築?(卷二)
關鍵字:城邦、個人、以大見小
在當時的雅典城邦,城邦當中的公民認為他們之所以能被當作一個個人(個體),是由於他們生活在這個城邦(總體)裡面,並且與城邦中的所有公民有所連結。而公民之間的連結必須是正確,若是被當時城邦中的公民認為是不正確的,那麼這個人就不會被誠認為該城邦的一份子。而所謂「公民之間的連結正確與否」,我認為就好比申辯篇當中的蘇格拉底,他之所以受到審判,就是因為他的某些行為在當時雅典人看來,並不符合他們的律法(指風俗習慣),進而讓他們覺得年輕人的許多行為就是因為蘇格拉底的關係,才會變得如此不符合主流,故此為「錯誤的連結」;正確的連結則是在文章中有提到的,他們認為城邦中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從事一件工作,並且專精於該項工作,再將工作之後所生產的物品和其他城邦交換,而由於每個人指從事一項工作,所以城邦會因為從事各式各樣工作的人而擴大,這樣一來,城邦公民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他們所認為「正確的連結」。
在本卷,蘇格拉底在要進行這樣一種策略時說道:「由於我們不是非常能幹。而人家要我們看遠處的小字,這時有人發現另外一邊有寫著一模一樣的大字,那麼我們可以把他認為是神的饋贈,先讀大字再讀小字。」蘇格拉底因為沒有辦法直接明確的指出正義(小範圍)的定義,因此就想到先從大範圍的來探討,從城邦(大範圍)找出他所認為且想要的正義之定義,進而由於上述所說的總體概念推得個人正義的定義。
我個人認為,或許蘇格拉底的策略在當時的雅典可以使大家信服,但是對我而言,現代人應該不會這麼容易就被蘇格拉底牽著鼻子走。因為我們會想想我們生活的國家社會,整體而言,我們會說我們的社會目前處於一個動盪混亂的狀態,不時的就有民眾集會遊行,與政府對抗,例如:反核團體;但是反觀大集團的老闆等在社會上有權勢的人,他們對於這樣的議題不見得會和人民站在同一線,甚至有可能是支持政府興建核電廠,因為人是自利的,利益對他們而言,總是排在正義的前面,也因此他們可能不會覺得社會是不安定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